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敦颐是宋明时期重要思想家,被其后儒家学者尊奉为宋明理学的宗师,他的主要的哲学著作为《太极图说》和《通书》。关于周敦颐的学说,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认为,从儒学学术史上来说,周敦颐的学说是以《易传》、《中庸》为依据建立理论的最早的系统,并且这个方向在宋明儒学中的影响非常大。虽然在宋明儒学内部,二程、朱熹都和周敦颐不一样,但是在大的方向上,除了陆、王一系之外,几乎全都受周敦颐影响。就“启后”来说,周敦颐的思想确实开启了“天道”这一思想路向。我们从中可以得知,周敦颐的学说与《易传》和《中庸》紧密相关,其作为宋明理学的宗师也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很多前辈学者说,宋明诸儒虽然名义上是复孔孟之道,而他们的学说所依据经籍却并不是《论语》、《孟子》,实际上主要是《易传》和《礼记》。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宋明诸儒肯定是读《论语》、《孟子》的,以儒解儒,《论语》、《孟子》是作为其学说的学术语境的。本文的主题是研究周敦颐的“立人极”思想,“人极”一词正表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总的价值取向,当然其学术语境也是儒家的。文章中也会涉及到道家的一些核心观念,其目的是更好地用儒家自身的范畴来阐释周敦颐的思想,从而使得本文的理论依据更为坚实。本文的结构是这样的:绪论,第一章理论依据,第二章修养工夫,第三章是孔颜之乐,结论。绪论部分,重在叙述对于周敦颐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立论依据和价值。本文通过简述历来对周敦颐的研究,找出没有研究过的地方或者是研究不充分之处,同时作进一步地探讨,以更好地抽象地继承周敦颐的思想。第一章探讨的是人极的理论依据,论述到什么是人极,它有着怎样的渊源和脉络,人极的根本依据又是什么。通过以“仁”释“静”,用儒家内部的基本范畴来诠释周敦颐的儒学思想。通过“无极”、“太极”之辨,明确“太极”、“圣人”、“人”相通的根本特质就是“诚”。如此便得出人的至善的本性,从而“人极”能立起来即成为“圣人”的结论:之所以能立起“人极”成为圣人,是因为人的本性是至善的。第二章探讨的是如何立起“人极”的问题,即工夫论,分为内在工夫、外在工夫。内在工夫在于“养心”,即复人之中和之性,笔者之所以说“复”的原因是,中和之性是天赋予的、人固有之的。外在工夫是学、思、行。通过内外工夫的兼修,以达至人的内外合一,立起“人极”,内圣外王。第三章则是“人极”立起之后的境界,即“孔颜之乐”。“人心之和”,首先要变化气质,复中和之性。“宇宙之和”,即“太和”,是对人自我内外的合一的外推,即自我内外的合一、人与社会的合一,即所谓的天下和。对于公与终,则在于强调公于己、公于人,公于天地,以至于公于生死。之后才会有真正的“孔颜之乐”,而“孔颜之乐”其实就是“仁”,是人自我内外的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合一,是“太和”。结论部分,重在简述周敦颐的思想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