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血管活性肠肽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愈合作用的影响。2、研究血管活性肠肽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角膜碱烧伤后免疫学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将36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9只)、B组(碱烧伤生理盐水对照组,9只)、C组(碱烧伤0.25g/L血管活性肠肽治疗组,9只)、D组(碱烧伤0.50g/L血管活性肠肽治疗组,9只)。配制0.25g/L和0.50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A组不处理,B、C、D组的大鼠均制作右眼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碱烧伤后B、C、D组的大鼠分别给予0.9%的生理盐水滴眼液、0.25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和0.50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滴眼,每天5次。角膜碱烧伤后每天用显微镜观察眼前节情况并进行角膜混浊度评分,在碱烧伤后第3、7、14天通过亚甲蓝染色测量角膜着色面积,计算角膜上皮愈合率。2、将45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15只)、B组(碱烧伤生理盐水对照组,15只)、C组(碱烧伤血管活性肠肽治疗组,15只)。配制0.25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A组不处理,B、C组大鼠均制作右眼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角膜碱烧伤后B、C组大鼠分别给予0.9%的生理盐水滴眼液、0.25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滴眼,每天5次。角膜碱烧伤后每天用显微镜观察大鼠眼前节的情况,在第3、7、21天时A、B、C组随机各取5只大鼠处死,摘除碱烧伤眼的角膜组织,分成两等份,一份进行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另一份角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变化。结果1、碱烧伤后第3天,各组角膜混浊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14、21天,C组和D组角膜混浊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角膜混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第3、7、14天角膜上皮愈合率:B组分别为(35.61±4.88)%、(58.96±5.02)%、(68.44±2.52)%;C组分别为(42.88±5.82)%、(69.12±3.46)%、(80.60±5.14)%;D组分别为(42.23±5.18)%、(68.01±4.97)%、(80.54±5.84)%。在第3、7、14天,C组和D组角膜上皮愈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C组和D组角膜上皮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β平均光密度值结果示:第3天平均光密度值B组、C组分别为(1.80?0.20)?10-2、(0.96?0.10)?10-2;第7天时B组、C组分别为(1.66?0.15)?10-2、(0.74?0.11)?10-2;第21天时B组、C组分别为(0.68?0.10)?10-2、(0.25?0.13)?10-2;各时间点大鼠角膜IL-1β平均光密度值C组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6平均光密度值结果示:第3天平均光密度值B组、C组分别为(1.05?0.11)?10-2、(0.57?0.10)?10-2;第7天时B组、C组分别为(1.33?0.13)?10-2、(0.88?0.12)?10-2;第21天时B组、C组分别为(0.66?0.12)?10-2、(0.37?0.12)?10-2;各时间点大鼠角膜IL-6平均光密度值C组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局部应用血管活性肠肽可以减轻角膜炎症反应的表现,对碱烧伤后角膜的愈合有促进作用。2、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局部用血管活性肠肽能够降低角膜中IL-1β和IL-6的表达,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碱烧伤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大鼠角膜的损害,有利于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