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商品化制度体系以来,居民个人成为自由选择和购房的主体。城市居民可根据自身的收入、工作地点、个人喜好等因素进行居住区位选择决策。随着我国住房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住区位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剧增、用地紧张、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城市内部住房区位探究有其客观必要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较为全面地分析长沙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探究居住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最后总结出长沙市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类型。首先,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对居住区位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其次,构建居住区位优势度模型,分析长沙市的居住区位优势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调查问卷分析长沙市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总结长沙市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三种类型——生活偏好型、生态偏好型和享受偏好型,并运用这些类型对长沙市现居住区位选择进行验证。最后,总结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针对针对长沙市居住区位选择的三大类型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居住区位优势度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各区区位因子的优势度也表现出与现实对应的差异;长沙市大多数居民对现居住地区位的满意程度持一般和满意的态度,各区居民对现居住地的满意程度大致反映了各区居住区位优势度。(2)与总体样本相比,长沙市居住区位主体样本对现居住区位的满意程度较高;长沙市居住区位主体样本选择现居住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比例基本上有所提升;对交通条件优势和配套设施优势的偏好要远大于对其他区位优势的偏好。(3)不同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对居住区位效用满意程度不同,对居住区位因素的需求有所不同。(4)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会结合自身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选择适合的居住区位类型;工薪阶层选择生活偏好型,中产阶层选择生态偏好型,高收入阶层选择享受偏好型。(5)在长沙市,生活偏好型的居民倾向于选择雨花区、天心区和望城区,生态偏好型的居民倾向于选择开福区和岳麓区,享受偏好型的居民倾向于选择芙蓉区和岳麓区;受访居民的现居住区位选择大体为生活偏好型和生态偏好型,处于享受偏好型的居民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