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胆总管部分结扎使胆汁排空受阻的方法建立淤胆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实验动物肝组织纤维增生情况,探索更贴近临床病理过程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1)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N),假手术组(sham, S),胆管部分梗阻组(partial bile duct obstruction, PBDO), PBDO组再分为1、2、3、4周组。(2)动物模型的建立:PBDO组大鼠经10%水合氯醛(30mg/100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取腹部正中纵切口入腹,找到并游离胆总管后将胆总管与直径0.55mm的输液针头共同结扎,将针头抽出后所形成的线圈将胆总管直径缩窄至0.55mm。N组不作处理。S组仅切开腹腔后行胆总管游离,不做结扎。模型制作成功后各组动物置相同环境中分笼饲养。(3)N组及S组大鼠于术后1周、PBDO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采用放血法处死。动物麻醉后取下腔静脉血4-5ml,离心机3000r/分离心后取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及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水平。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A、LN、IIIPIIIP、CⅣ血清水平。(4)切取肝右叶部分组织经10%甲醛固定、梯度脱水后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进行H&E、Van Gie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和纤维增生情况并按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分级。结果:(1)PBDO组大鼠术后活动减少,进食及饮水较N组少,2天后饮食量逐渐增加。术后24小时大鼠耳朵开始出现黄染,第3天胆管结扎大部分大鼠耳朵出现黄染,黄疸程度逐渐加重,持续约2天后逐渐减轻,第7天肉眼黄疸消退。(2)术后1周大鼠胆总管近端扩张至6~10mm,呈球形或柱状,充满黄绿色胆汁,结扎线远端胆管及十二指肠腔内肠液呈金黄色。(3)各组大鼠ALT、AST、TBIL和DBIL术后1周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BDO组及S组大鼠术后血清总蛋白水平下降。HA与N组相比与胆管部分结扎后第2周升高,LN、PIIIP、CIV于第3、4周升高,与N、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HE染色:胆管部分阻断术后1周肝被膜增厚,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肝细胞水肿变性,呈空泡样变,可见局灶性肝细胞坏死,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术后第2周毛细胆管数量增多,胆管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汇管区范围增宽,胆管及血管周围胶原纤维组织增多,肝细胞内胆汁淤积少见。术后第3、4周时肝细胞空泡样变加重,肝小叶周边胶原纤维增生。VG染色:术后1周大鼠肝组织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增生,汇管区变宽,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内未见纤维组织增加,病理分期以S1及S2期为主。2周时,肝小叶结构尚正常,毛细胆管增生明显增多,小静脉及胆管周围胶原纤维增生加重,少量纤维间隔形成,纤维组织沿肝小叶边沿延伸,可见S1-S3期病理表现,以S3期为主。3、4周时,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分割包绕肝小叶,纤维间隔形成伴小叶结构紊乱,但无肝硬化表现,病理分期以S3期为主。结论采用胆总管部分阻断可以建立稳定的淤胆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目的:观察黄芪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对MMP-2、TIMP-2的影响。方法:幼年雄性SD大鼠42只,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6只,假手术组(S)6只,黄芪治疗组(A)6只,胆管部分梗阻组(PBDO)24只,PBDO组再分为1、2、3、4周组。建立胆管部分梗阻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1周后黄芪组(A)大鼠应用黄芪注射液800mg/kg腹腔注射,连用2周,第4周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的变化及CⅣ、HA、LN、PIIIP的血清水平。HE及VG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及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MMP-2、TIMP-2的变化规律。结果:黄芪治疗组(A)大鼠肝纤维化分级较轻,肝功能与其他各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与PBDO4周组比较CIV、HA、LN、PⅢP明显降低,P<0.05。MMP-2及TIMP-2在PBDO各组肝组织中随梗阻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高,黄芪治疗组则较PBDO4周组TIMP-2降低,P<0.05,而MMP-2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黄芪能够抑制胆管梗阻性肝纤维化的进展,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TIMP-2.增强MMP-2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