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据美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癌症已经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上升,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15年最新中国癌症统计数据:2015年有429.2万的新发恶性肿瘤,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2000人罹患癌症,而其中有281.4万人死于原发病,相当于平均每天7500人死于癌症[1]。而且,我国的恶性肿瘤病人数量庞大,类型较多,预后较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较低,这一系列的原因都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进行恶性肿瘤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医院不变的话题,如何做到早发现是后续问题的根本。因此,从各个方面早期发现潜在的恶性肿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多项研究报导与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普遍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不良事件[2]。凝血活性的升高导致了纤溶系统的激活,在纤溶过程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R)与无活性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前体(prosoma-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pro-u-PA)结合后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后者可以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降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产生特异性的降解产物即D-二聚体(D-dimer,D-D)[3],由上述可以看出,D-二聚体是唯一可以反映凝血酶与纤溶酶的指标,对于反映肿瘤患者的血液状态具有重大意义。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人群相比是否存在差异,以及D-二聚体能否作为评估恶性肿瘤病情及分期的指标,及其意义有多大。实验方法收集2013年09月至2015年06月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364例(男190例,女174例),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制定的TNM分期:其中Ⅰ期67例,Ⅱ期82例,Ⅲ期90例,Ⅳ期125例。根据肿瘤的发病部位,分为:乳腺癌69例,结直肠癌61例,肺癌53例,胃癌47例,食管癌19例,甲状腺癌15例,膀胱癌15例,头颈部癌14例,卵巢癌12例,子宫癌11例,肾癌10例,肝癌10例,前列腺癌6例,其他22例,共分为14组。并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18例(男120例,女98例)为对照组。清晨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所有样本结果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描述应用均数±标准差。两样本之间比较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两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样本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评价血浆D-二聚体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意义,并根据敏感性与特异性计算得到其截断值,以截断值为参考数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将肿瘤组与正常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分析,性别组成上应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分布经检验为非正态分布(P<0.01),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肿瘤组与正常组样本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为非正态分布,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示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3.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TNM分期,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与正常组之间D-二聚体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示:Ⅲ期、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四种不同分期肿瘤之间进行组间比较:仅Ⅰ期与Ⅳ期、Ⅱ期与Ⅳ期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无差异。4.将TNM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患者归为早期肿瘤组;将Ⅲ期和Ⅳ期的患者归为晚期组。早期组与晚期组之间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示晚期组D-二聚体含量高于早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5.将不同类型肿瘤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发现肺癌组与乳腺癌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3),其余各组之间均无差异。将肺癌与乳腺癌单独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浆D-二聚体在诊断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统计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8,95%CI:0.8500.906,Youden指数为0.714,最大截断值为1.624mg/L,其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99.5%。结论及意义1.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2.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3.Ⅲ期、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Ⅰ期、Ⅱ期与正常人无差别。提示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4.Ⅳ期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Ⅰ期、Ⅱ期,早期肿瘤(Ⅰ期、Ⅱ期)组与晚期肿瘤(Ⅲ期、Ⅳ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分期越晚,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预后越差。5.不同类型肿瘤比较,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乳腺癌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之间无差异,提示肺癌预后更差。6.D-二聚体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其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99.5%,可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