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清P53蛋白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60%以上为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然而,即使是根治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及时发现转移是改善这部分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p53基因突变进而表达突变的P53蛋白能使肿瘤细胞的转移潜能增加。目前,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被公认为衡量诊断信息和诊断决策质量的最佳方法。目的:研究血清P53蛋白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242(CA242)、癌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对于辅助判断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55例术后,病理确诊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3例,胃癌20例,结直肠癌24例,肝癌4例,胰腺癌1例,胆囊癌3例,分为经影像学及物理检查确诊转移组(19例)、未转移组(36例)。另有14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P53蛋白及血清CEA、CA19-9、CA242、CA72-4水平。各指标的评价采用ROC曲线分析及四格表法。并进行必要的联合检测。结果:转移组血清P53蛋白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和未转移组血清P53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EA、CA72-4、CA19-9、CA242水平在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消化系统肿瘤转移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7(P53)、0.864(CEA)、0.836(CA72-4)、0.806(CA19-9)、0.797(CA24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4086U/ml(P53)、3.21μg/L(CEA)、3.22U/ml(CA72-4)、27.28U/ml(CA19-9)、16.48U/ml(CA242);其判断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单项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4.2% (P53)、89.5% (CEA)、73.7% (CA72-4)、73.7%(CA19-9)、68.4%(CA242);特异度分别为100.0% (P53)、86.1% (CEA)、91.7% (CA72-4)、83.3%(CA19-9)、88.9%(CA242)。P53阳性似然比为+∞;P53、CEA平行试验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6.1%,阴性似然比为0.0。结论:P53是判断消化系统肿瘤转移有价值的单项指标,P53≥0.4086U/ml可用于辅助诊断消化系统肿瘤转移;P53、CEA联合检测均阴性即P53<0.4086U/ml且CEA<3.21μg/L可用于辅助排除消化系统肿瘤转移。
其他文献
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关于提高氧化铝厂蒸发经济性的问题。人们知道,蒸发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能高耗作作业之一。因此,研究和解决蒸发的经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This article d
一、问题提出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对于保护新类型的商业成果和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德国竞争法上有三分之一的案件通过一般条款予以解决。我国《反不正当竞争
实验背景:氨肽酶N/CD13(APN/CD13)在多种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涉及细胞外基质降解、细胞迁移、血管新生、肿瘤侵袭等病理生理过程。在血液系统疾病中,APN/CD13是区分髓细胞亚群
苏轼笔下的陈季常是一位不畏宦、不畏财、不畏战、不畏杀、不畏妻的"任侠",但在世人眼中他却是位畏事胆小之人,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儒侠气质相悖决定他的"畏事"形象,其次是因
目的:观察hTR反义核酸对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是否增加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疗效,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眼高手低”现象已成社会各界之共识,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甚至在年轻的“海归派”身上都有所表现。该现象不仅有害于国家和民族,而且有害于企事
目的对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进行NPM1与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初步探讨NPM1及FLT3-ITD基因突变与AM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AML的临床分层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预后
目的探究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短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50例。对照组施行标准大骨瓣
<正> 一、园林山石溯源和趣谈汉武帝在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看来是用泥土堆筑成的。叠石为假山,有史料可考证的,也应由汉朝开始,距今大约两千年的历史。《三辅
期刊
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差异,文章通过对建筑的重要构件——墙的分析,对中国和西方的墙体从具体和抽象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和解读,由墙文化的不同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审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