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限制因子,而来自农田的磷在进入水体的总磷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近年来点源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而农田土壤磷素流失而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越发显著。农业非点源污染以其危害的普遍性和长期性成为继点源污染后又一重要的水环境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名山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在揭示区内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和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积累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土界面磷的迁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应用综合考虑影响磷素流失的“源”、“汇”诸多因子的磷指数法,对宾州磷指数法进行改进,在GIS平台下进行磷素流失危险性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于农田生态系统中长期存在着磷素盈余现象,名山河上游地区农田土壤磷素有了明显的积累,表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结果还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最大吸磷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茶园>水田>林地>旱地,最大缓冲容量水田>茶园>林地>旱地,土壤吸持磷的饱和度早地>水田>茶园>林地,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旱地>水田>林地>茶园。(2)为了研究水土界面磷迁移能力及其迁移机理,综合评价土壤磷对环境的影响,本文选择了与地表径流磷密切相关的土壤易解吸磷、有效磷、最大吸磷量、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吸持饱和度、标准需磷量作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对于评价土壤固磷能力的贡献顺序:土壤吸持饱和度)土壤有效磷)土壤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土壤标准需磷量)易解吸磷)最大吸磷量。(3)对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磷素需要量进行预测:若按每亩15×10~4kg土重计算,旱地土壤需要加入的磷量,则相当于每公顷平均施磷为20.30kg;茶园土壤需要每公顷平均施磷为30.75kg;水田需要每公顷平均施磷为28.88kg。(4)对名山上游流域的农业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发现,其危险性分布特征为:磷素流失危险性极高和较高的区域不到全流域面积的5%,危险性中度的地区占到整个流域面积的20%左右。具有较高和中等危险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丘陵中部及上部,且具有极高或较高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或磷肥施用量或高的土壤侵蚀强度。(5)由于受多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那些具有高土壤侵蚀强度的区域不一定是磷素流失的高危险区或潜在关键源区,只有与高危险性的磷素流失“源”因子(如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率)同时存在,才会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磷素流失产生很大的影响,磷素流失的危险性也高。综上,应通过采取各种养分管理和土地管理措施避免土壤磷素的过量积累,减少非点源磷污染的发生,把磷向农田生态系统外的流失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