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波动与国际贸易量的关系与汇率制度紧密相关。在各国普遍采取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体系中,很多国家采用钉住某一经济发展较稳定国家的货币以期减弱汇率波动,目的之一是希望以此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然而这一措施能否奏效是各国政策制定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详尽回顾了有关两者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证文献,发现汇率波动与国际贸易量的关系在“抑制论”、“促进论”以及“无影响论”之间存有很大的争议。早期的理论分析大都倾向于汇率波动抑制了国际贸易量,但随着在这些分析基础上假设条件的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分析得出汇率波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实证文献大部分倾向于认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显著为负,但测算结果显示这种负效应很弱,也有部分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是显著为正的。所以这一问题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尤其当前中国正处于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的契机,放弃长达十二年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理清这一问题对中国逐步回归市场机制的汇率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对文献的梳理与总结,本文发现先前的研究在汇率波动的测算、汇率波动的内生性处理以及回归方程的设定上还存在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由此构成了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三个创新之处:第一,使用EGARCH模型测算汇率波动,并注重汇率波动对冲击响应的非对称性特征;第二,每一步估计之前都进行严格的汇率波动内生性检验,并发现即使是对于相同的模型设定,汇率波动的内生性也要随不同的考察对象而定,以此指导工具变量的使用可以大幅提高估计精确度;第三,在方程设定上一改只注重出口需求的单方程检验模式,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同时考察出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以此为分析方法,本文的分析思路建立在如下两个基础之上:首先,从贸易方向上看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如果汇率波动对中国实际出口有显著影响的话,至少会在中国的总量出口或者对三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中体现出来;其次,从贸易方式上看中国的加工贸易占半数以上比重,且加工贸易由于多出一层进口环节而具有更大的汇率风险敞口,如果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有显著影响的话,至少在加工贸易中能更明显地反映出来。故文章分别从贸易方向与贸易方式两个视角展开关于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量的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无论是从贸易方向上看还是从贸易方式上看,均没有理由认为汇率波动对中国的出口需求有显著影响。然而本文并不是“无影响论”的支持者,因为汇率波动显著抑制了中国的出口供给,同样会打击中国厂商的出口积极性,这是只采用单方程模型或者仅考虑出口需求所洞悉不到的。而之所以汇率波动不显著影响出口需求(就本文模型而言)却显著抑制出口供给,是利润分配使然,因为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很薄,他们不得不比外国厂商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更为敏感。最后,文章针对出口企业降低汇率风险和提升利润率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