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钱鞭舞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米甸镇、香摩(?)村祖传的彝族舞蹈,由男女成双成对组成。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但都必须是偶数。表演者手执的“钱鞭”,是一根嵌有铜钱的木棍。表演时钱鞭敲击身体部位就会发出清脆响亮、整齐划一的铜钱声。该舞蹈表现了彝族男女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景,憧憬着彝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梦想。由于未有人对彝族钱鞭舞做过具体的研究,笔者两次前往祥云县开展对香摩(?)村彝族钱鞭舞的田野调查。在几乎没有参考文献的条件下,本文立足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对钱鞭舞进行一系列的实地调研,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化保护角度对彝族钱鞭舞展开研究。目的是从舞蹈的角度挖掘出其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填补其舞蹈本体的研究空白,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祥云县米甸镇香摩(?)村的地理环境及其生计方式,由于香摩(?)村位于大山深处,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所以,钱鞭舞很少有人得知,并且在周围白族“霸王鞭”的强势文化影响下,很少有人能够看到钱鞭舞的价值所在,本文从最根本的地理环境作为起点,对其社会结构、源起、艺人现状进行基本概述与分析,为舞蹈本体的记录与分析做铺垫。第二部分,阐释彝族钱鞭舞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从每个参与个体进行记录与说明。分析解剖二十一拍单人动作与几段双人配合动作来寻找彝族舞蹈的共性与个性,最后再从服饰、道具、音乐的角度记录分析。虽然看似琐碎与枯燥,可是对于香摩(?)村来说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字记录,为舞蹈的保存与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其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体现出香摩(?)村彝族钱鞭舞的社会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目前对其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第四部分,是对香摩(?)村彝族钱鞭舞的现状分析研究。首先是从个人角度,前村长安吕平与文化工作者杨春平为彝族钱鞭舞做出贡献,进行细致的描述。然后从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香摩(?)村彝族钱鞭舞所做出的保护与发展措施进行分析。在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彝族钱鞭舞从当下的发展来说并不是没有人关注,而需要更多更细致的挖掘与整理,这也是我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第五部分,总结对香摩(?)村彝族钱鞭舞进行田野实例记录分析的重要意义,在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这也为钱鞭舞今后的研究给提供了一些依据,对钱鞭舞的创新与发展也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