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土空间是支撑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发以来,国土空间支撑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伴随速度惊人、粗放式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国土空间内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格局紊乱、功能失调等问题愈发严重,制约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十九大报告指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然而,由于国土空间具有关联性、异质性和复合性特征,复合或者共生功能空间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正确识别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发挥其互惠共生功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有效管控与高效配置机制,是解决国土空间失衡、生态环境失调和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按照“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实证分析”逻辑思路,基于共生视角,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国土空间共生系统结构与总体框架,采用GIS空间分析、模型评价、统计分析等方法,耦合多时相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变更和统计年鉴等多元数据,在分析河南省国土空间发展现状与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间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共生协调机制,识别了国土空间共生功能类型,进而分析了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和共生功能类型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共生模式的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方案,最终凝练了河南省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及管控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理论分析认为,基于共生视角能够构建新的国土空间优化分析框架,进而发展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一方面国土空间功能的高效发挥,需要协调国土空间各共生单元的内在关联和作用关系,优化国土空间内部的交通网、信息网等共生界面,进而促进国土空间共生环境日臻完善,以选择理想的国土空间共生模式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另外,从国土空间的共生机制角度,提出了“胁迫-驱动-协调”的共生机制,以及“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最后,在共生系统功能方面,分析发现了“三生”功能内部相互作用、交叉共存的共生关系,明晰了共生功能的内涵及实现逻辑。(2)现状诊断显示,河南省国土空间结构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三生”格局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和显著差异性。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特征方面分析显示,河南省耕地多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林地多毗邻地势较高的豫西北、豫西南山区以及桐柏-大别山等地,城乡工矿用地呈现零星分布、局部集中的态势。在“三生”空间分布方面分析显示,河南省农业生产空间和绿地生态空间占比较高,达到80%以上,其中农业生产空间占比达到60%以上,说明河南省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较好,农业生产仍是全省的主要利用方向。(3)关联计量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较强的协调关系和共生机制,两类系统之间各要素作用强度表现出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征。首先,通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现2000-2018年间国土空间开发水平整体稳中有进,存在区域梯度差异,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先缓慢缩减后提升的态势,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依赖规律。其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了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发现河南省整体处于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协调程度依据时间维度推进局部类型有所变化,空间上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中东部协调过渡,中部和西北部耦合协调”的特征;最后,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剖析了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格局,结果显示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集聚特征。(4)功能识别表明,2000-2018年,河南省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整体呈现逐步增长态势,生活功能呈现出先缩减-后增长的演化特征。在空间结构方面研究发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空间梯度差异明显,生活功能由市辖区向外逐渐减弱,而演化特征方面分析发现,2000-2018年,24.39%的县域生产功能明显减弱,86.99%的县域生活功能得到提升,生态功能平稳发展,减弱地区仅占5.69%。另外,驱动机制分析发现,粮食保障、社会保障、生态涵养是影响“三生”功能的重要因素,其次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最后,利用三维魔方评价模型,识别了河南省国土空间的共生功能,发现生产功能主导其他功能提升类型、生态功能主导其他功能提升类型和生产生活生态共生功能类型是河南省国土空间的主要共生功能类型,多聚集于河南省西北部与中东部。(5)优化管控建议,从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三个维度构建的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国土空间功能优化评估框架,将河南省国土空间划定为15种功能优化类型,其中农业导向-共生功能的县域数量占比达到16.26%,农业导向-生产主导、建设导向-共生功能及后备导向-共生功能的县域数量分别占到全省的12.20%、13.82%、12.20%。基于此,以河南省基础地理条件和主导发展形态为依据,以区域形态相似性为原则,形成了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方案,即中心城市生产-生活重点开发区、次中心城市生产-生活优势开发区、豫东平原生产-生活农业发展区、豫北豫西平原生产-生态农业发展区、豫西南南阳盆地生产-生态农业发展区、豫北太行山生态保护区、豫西山地生产-生态保护区、桐柏-大别山生产-生态保护区8类。最后,提出了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的优化路径、管控策略及实现共生发展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