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在特定约束条件下为完成预期目标而做的一次性努力,项目广泛存在于如今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在科研领域,随着科学基金的建立及国家投资规模的扩大,各类课题项目更是屡见不鲜。其中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于2003年启动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对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增强高等院校解决国家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和CNKI数据库,以“十一五”期间(即2006-2010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项目的地域、机构和学科分布情况、项目及其负责人的知识产出与知识扩散能力、项下成果主题契合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以进一步发现重大攻关项目学术生产中的问题,为国家和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管理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承担者主要为北京、湖北、江苏、上海等地区的“211”、“985”高校,其研究内容覆盖面广,共涉及19个学科,其中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与法学立项数较多;2项目的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相当可观,但项下发文与被引的离散程度较大;3负责人基本承担了研究重任,但仍存在小部分负责人无作为现象;4项目执行期间涌现出大量优秀科研人才,并由此产生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5多数项下成果与项目主题呈现高契合性。同时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的部分项目生产力较低、存在项目负责人无作为现象、项下成果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对社科基金及重大攻关项目的管理有所裨益,即完善包括资助方、承包方与研究者在内的三级管理体系;优化贯穿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构建强调创新性的项目成果评价机制;加强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