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末,人民银行不再对存贷款利率进行限制,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对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直接冲击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人民银行宣布从2016年开始推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其核心就是对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和利率定价行为等进行评估和监管。鉴于商业银行可持续盈利能力关系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且未来不能再简单依托规模扩张实现盈利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展开研究。本文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影响机理分析入手,就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效应、利率市场化下资产负债配置和多元化经营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在系统梳理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宏观传导机制和微观作用机理。在宏观传导机制上,利率市场化作为宏观货币政策之一,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通过利率水平影响中观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引起微观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变化;在微观作用机理上,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价格机制、风险机制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通过行为机制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结构,进而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式制度变迁过程,为定量描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本文在对利率市场化政策措施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测度方法,根据中国利率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实际情况,从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四个方面建立测度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IRLI),作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量化指标,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态进程。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阶段仍是利差主导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主要是对其利差产生冲击。传统做市商模型(H-S模型)基于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假设,与中国现实情况不太相符,本文对H-S模型进行改进,将利率市场化指数纳入利差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并在实证模型中加入IRLI的二次项,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对盈利模式影响的价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差产生了影响,但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差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而是呈倒U型关系,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初始趋于扩大,而后开始逐渐缩小,尤其是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较为显著。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应对利差变动的首要行为是调整资产负债配置结构。本文将Moniti-Klein模型扩展到四项资产和三项负债,包括备付金资产、证券资产、信贷资产和同业资产,以及存款、同业借入和发行债务,以此分析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验证利率市场化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行为机制。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调整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信贷资产占比越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尤其是零售信贷资产占比对商业银行盈利具有促进作用,但负债配置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另一重要行为是多元化经营。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制度—行为—绩效”范式构建商业银行多元化分析框架,并就利率市场化、多元化经营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模型中,考虑利率市场化与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并引入多元化程度的平方项,建立非线性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向多元化发展转型,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但设立子公司对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具有两面性,子公司超过一定数量反而对盈利能力的提升不利。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并借鉴美、日、韩银行业的国际经验,提出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并从优化资产负债配置、加强综合经营协同、构建定价管理机制等方面具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