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过程中,信用风险是其遇到的主要风险之一,在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出现之前,商业银行对于信贷资产采取持有至到期之类的管理政策,而在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尤其是信用衍生品出现之后,商业银行从此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以分散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部的信用风险,因此,信用衍生品得以快速发展。但是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信用衍生品使用的利弊置于风口浪尖之地,很多人认为是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等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滥用诱发了此次次贷危机,因此在广泛的对信用衍生品作用质疑的前提下,定性定量分析信用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信用衍生产品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总收益互换TRS,信用联接票据CLNs,信用价差期权以及合成CDOs等。本文在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机制之后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信用衍生品对商业银行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总的来说,信用衍生产品对银行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使银行有更好的信用管理方法,分散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内部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又加大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的信贷意愿,致使银行持有更多的风险头寸。为了具体的考察信用衍生品使用的影响效果,且由于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刚刚起步,数据很不完善,因此鉴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本文分别对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商业银行信用衍生品使用数据分别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信用衍生品的使用显著放大了中小银行的贷款规模和风险水平,但是对大银行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中小银行还是大银行,这种影响都不显著。这可能是和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差有关。实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信用衍生品的作用机制以期避免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重蹈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覆辙,因此在论文的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