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职业倦怠(burnout)即工作者对某项职业呈现出疲乏困倦的状态。当前对于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研究往往聚焦于各级综合医院,对精神专科医院医护工作者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较少。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有必要从社会学、组织学、管理学等宏观层面和人口学、精神心理学等微观角度探讨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研究目的调查某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研究分析与职业倦怠有关的因素,探讨改善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资料与方法本课题采用普查的方法,对某省级精神卫生中心352名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主要的调查工具为职业倦怠问卷(M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生活满意度指数问卷B(LSIB)、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以及结合实际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分别由多年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的医师和护士担任,在经过专门培训后,分科室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标准和问卷指导语的要求完成问卷填写。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后,剔除不合格问卷,将有效问卷资料统一编码输入微机。运用Epidata3.1和Sas8.2等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主要结果1、30岁~组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维度上比50~岁组的得分高(P<0.05);经济负担重的人员在情感衰竭维度上比负担轻的人员得分高(P<0.05);对本职工作兴趣浓厚的医护人员在情感衰竭维度上比没有兴趣的人员得分低(P<0.05);健康状况越好、工作安全感越高的医护人员在情感衰竭维度上得分越低(P<0.05)。2、30年以上工龄组比10年以下工龄组在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维度上得分低(P<0.05);有行政职务的医护人员在去人性化维度上比无行政职务的医护人员得分低(P<0.05);健康状况和居住条件越好、工作安全感越高的医护人员在去人性化维度上得分越低(P<0.05);在编职工在去人性化维度比合同制职工得分高(P<0.05)。3、女性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的低成就感维度得分高于男性医护人员(P<0.05);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低成就感维度得分高于初级职称人员(P<0.05);有行政职务的医护人员在低成就感维度得分高于无行政职务的医护人员(P<0.05);对本职工作兴趣浓厚的医护人员在低成就感维度得分高于没有兴趣的人员(P<0.05)。4、相关分析表明,情感衰竭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而与睡眠质量指数(PSQI)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去人性化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度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而与睡眠质量(PSQI)、消极应对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低成就感维度与社会支持度、生活满意度、积极应对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职称、工作兴趣、健康状况、工作安全感、睡眠质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结论1、男性医护人员比女性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高;2、有行政职务的医护人员比无行政职务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轻;3、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程度比初级职称医护人员轻;4、经济负担越轻、居住条件越好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程度比经济负担重的医护人员要轻;5、健康状况越好、对工作兴趣越高、工作安全感越强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越轻;6、良好的睡眠、较多的社会支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建议1、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社会地位;2、提高精神专科医院的管理水平,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3、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为精神科医护人员筑起坚强的后盾;4、提高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应对能力,有效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5、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促进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