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探讨该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资料与方法:选取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自2007年1月~2009年11月住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年龄60岁~101岁,平均年龄76.2岁;其中≧75岁以上41例。70例病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Evans-Jensen分型III型以上,并严重骨质疏松,健侧股骨颈骨质疏松Singh指数均在3级或以下。内固定组:共53例,其中DHS内固定39例,DCS内固定3例,空心螺钉内固定2例,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9例,平均年龄75岁,≧75岁以上27例;25例患者合并内科及其他疾病。术后随访1~40个月,平均为19.3个月。人工髋关节置换组17例,平均年龄为79.8岁;≧75岁以上14例。17例患者均并存内科及其他疾病,随访1~35个月,平均为14.2个月。比较内固定组及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人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内固定组与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检验,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T检验, P<0.05),关节置换比内固定术中出血量大;两组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x 2检验, 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检验, P<0.05),关节置换卧床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短;两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检验, P<0.05),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比内固定组恢复更好;≧75岁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关节功能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Singh≦2级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75岁或骨质Singh≦2级采用关节置换比内固定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结论: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二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前者术中出血量多,但术后功能恢复快,卧床时间短,近期效果好;高龄(≧75岁)、骨质Singh分级2级或以下采用髋关节置换比内固定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近期关节功能效果显著。2、老年不稳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本研究表明:①无严重合并症且能耐受卧床的患者,应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②对于高龄(年龄≧75岁)并严重骨质疏松(骨质Singh分级2级或以下)的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手术效果可能不佳,不能耐受长期卧床,追求早期下地活动者,可考虑行髋关节置换术。3、围手术期积极治疗并存内科疾病,手术时机应控制在伤后48小时之内;内固定术后患者注重早期加强床上患肢功能锻炼,防止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注重早期下地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