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痰”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痰病学说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创新和扬弃,内容相当丰厚。本项研究,在总结历代痰病各家学说特色的基础上,综合提炼中医学“痰”的基础理论。1源流研究不同时代医家对痰病的认识和研究各有侧重,产生了各具时代特点的中医痰病学说。先秦两汉虽然对“痰”已有一定认识,临床也使用治痰方药,但并未明确提出“痰”的名称。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中,对肉眼可见之痰,多用“唾”、“浊唾”、“涎”、“沫”等作称。《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虽无“痰”字,书中却能找到痰病理论萌芽的痕迹,都有对唾痰现象进行描述的文字。《伤寒杂病论》记载有关痰病的多个方证。三国魏晋南北朝治痰方药不断积累,为后世痰病学术发展铺垫了道路,贡献极大。从现存书籍的内容来看,“痰”字使用在此时期已经出现,但其内涵与今之“痰”概念有一定差距。此期的“痰”概念内涵介于水饮和痰浊之间,有时指饮病而言,“痰”与“饮”概念含混未分。隋唐五代十国医家逐渐开始重视痰病;发现痰与饮的某些差异;关注痰涎成因,并探索其病机;痰病治疗实践也有较大发展。此期治痰以攻法为主,在方药总结上远远超出从前,并出现观想行气、灸法、食疗等多种疗法。宋代痰病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出现新的发展,痰病诊法、治法和方药理论大有提高:在病机方面,重视痰涎与气机的关系;对痰病临床表现的观察和描述更详细具体,并总结出痰病常见症候规律;痰病分证较前系统化;从治法看,隋唐时期重视攻法,宋代开始注意使用调理法治痰病。金元痰病学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突出创新,无论从病因病机探讨,症候规律总结,还是治疗实践的丰富多彩,都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特色,痰病学术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痰病研究在诊断、治法和方药总结方面逐渐形成规模和体系,其影响范围也深入到儿科、外科等领域。明代医家一方面不断深化中医经典理论思维,一方面对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创新,形成多方面的独具特色的理论。痰病学术也得到长足发展,重视对前人观点的辨析,注重对痰与气血津液、痰与脏腑关系、痰致病症候规律等内容的探讨,形成有关痰病的各家学说。清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积淀,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和成熟。另外,在训诂考据学风影响下,清代痰病研究继续从多个方向深化发展。主要是对前人成果的综合归纳,在某些细节上更加深化;注重考据,对痰病病名的辨析,对痰饮异同的讨论,使得痰概念内涵益加清晰,带来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显著效应。近现代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近现代痰病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领域,增加了一些认识痰病的新视角,痰病研究方向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一些学者试图从实验研究中找到痰的生化物质基础,并提出相关假说。结合古今医论对痰病理论展开研讨,提高了现代人认识痰病的水平。通过对中医学“痰”的理论源流研究和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中医“痰”的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其理论仍有待深入挖掘、全面整理、综合分析、系统阐述。2理论研究本课题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结合中医文献学等研究方法,阐发中医学“痰”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痰”的概念中医学痰的概念,有物质、病因、病机、症候等多个层次的内涵。同一个“痰”字在不同时代、不同书中表达的内容不一定相同。对痰概念名词体系进行分类研究,发现这些概念分别从痰之成因、性状、质地、病程、结聚程度、颜色、气味、相关病症、治法特点等方面展现其丰富内涵。“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各类概念,既是对痰的生理、病理认识的总结,也是分析和诊断痰病证候及相关病症的归类方式,并引申为痰病治疗的推理模式。痰的生成痰来源于先天的禀赋体质和后天的饮食水谷,以及由此化生的精、血、津液等物质,还有津液停积形成的水饮。痰的产生受体质禀赋、饮食习惯、起居劳逸、衣物防护、情志异常、季节气候等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痰的形成过程,是脏腑的参与、气的变化和精血津液的转变综合作用的结果。痰的生成与脏腑气化失常有关。五脏中与痰生成之关系最密切的是脾和肾,其次也受肺、肝的影响。六腑中参与痰形成的主要是胃,也与膀胱、三焦和胆的功能活动相关。痰的生成与气化密不可分,痰是人体气化的产物。气化异常生痰有四种情形:一是正气亏虚,气化乏力,饮食水谷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而变化为痰;二是气机壅滞,精、血、津、液流布不畅,结聚成痰;三是气机逆乱,不循常道,精、血、津、液停滞成痰;四是人体六气气化失衡,或寒化、或热化、或湿化过度,饮食水谷化生的痰湿涎液过量,对人体造成危害。精、血、津、液与痰来源相同,而且都可以转化为痰,因而精、血、津、液中任何一者过多堆积,就容易转化成痰;反之,凡是使用攻痰破痰的药物,也容易损耗精、血、津、液。痰的致病痰的致病特点可概括为:分布广泛,症候多样;逐渐蓄积,伏结胶固;阻滞气机,凝涩血运;招引外邪,缠绵反复;挟风化热,上扰作乱;累生赘物,滞碍形体。痰的发展转归,与个人调摄、治疗是否恰当;是否兼挟内外多种复杂病邪;人体气血运行是否顺畅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合理的饮食、起居、劳作,愉悦的心情,正确的治疗措施,对减少痰的生成,消除局部堆积的痰浊,以及痰病的康复都有积极作用。痰病诊治防护最后,综合古今医家学说,从望形色、察目部、望舌、察痰、闻诊、问诊、切诊等方面介绍痰病诊法;从平衡阴阳、调和脏腑、调畅气血、祛除痰浊等四个层次分析痰病治疗原则;并简介痰病食疗、针灸、导引、外治等方法。总之,通过历代医家不断扬弃,中医痰病理论日益创新提升,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为攻克众多疑难杂症提供精妙的辨治思路及效验方药。希望通过本文对中医学“痰”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入阐发,能够拓展和深化对“痰”理论内涵的认识,并促进当代痰病临床诊疗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