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品问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占用大量篇幅论述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刚刚接触政治经济学时,就已经播下了研究商品问题的种子。随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他的商品理论萌芽、发展,最终在《资本论》第一卷发展成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中客观存在哲学性内容,其中就包括“商品”范畴。在马克思之前,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赫斯、恩格斯等已经对商品问题各自进行了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这对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形成大有助益。马克思在吸收、批判他们有关商品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中,以“批判”的态度阐述了货币对人类本质异化的问题和揭示了蒲鲁东价值论的形而上学性。随后,他在《资本论》三部手稿中论述了商品二重性以及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商品的历史属性、商品拜物教、货币、劳动力商品等问题,这些内容是商品理论哲学性内容的直接来源。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遵循“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将这些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进行了系统阐述,完成了“商品-货币-资本”的逻辑推演。在这一逻辑行径中,马克思揭示了商品范畴的哲学性内容:商品二重性的存在方式解决了商品之间不可通约的矛盾;商品及其流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以及雇佣劳动出现是资本产生的历史起点,“商品-货币-资本”逻辑表明商品还是资本产生的逻辑起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生产方式和劳资关系的历史前提,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使商品形式更加普遍化;商品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它使人类有了平等、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念和精细化的生活方式,但也使社会产生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道德难题。哲学分析框架是理解商品理论哲学本质的关键,商品理论蕴含着“人”这一主体,“商品”、“货币”、“劳动力商品”这三个客体,从三个客体追溯到商品拜物教、货币和劳动力商品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相关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表明了这三个客体对“人”主体性的削弱关系。这些哲学内容是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延续与完善,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验证性内容,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和人学理论的研究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