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时代时空被压缩,个人跨族群、地域及国家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在同一时间或者同一地点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接触或碰撞,增加着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不得不在双文化或多元文化混杂情境中选择和管理自己的文化身份。族际通婚是回汉两个不同文化群体跨文化情境的相互接触、碰撞、影响而带来的对文化体系的不断适应以及文化体系本身的改变。回汉通婚家庭成员作为彼此文化的“他者”,如何去处理身份接触与混融时的敏感问题,其背后有什么心理机制,婚后生活中回汉双方使用什么逻辑去解决文化间的差异,其中决策行为的心理依据是什么,这些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在中原省份的J镇选择了21位正在经历回汉通婚的夫妻和2位阿訇作为调查对象,围绕当地回汉通婚的现状以及通婚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回汉通婚家庭生活场景的深描,从饮食、礼俗和户籍三方面展示了回汉通婚家庭在族际婚姻中文化博弈的状况。通婚家庭成员往来穿行于回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氛围中,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成为不同文化冲突与交流的“试验田”。当通婚家庭的成员被置入陌生的、不同于原有的文化背景之中,原有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和颠覆,呈现出“回汉双高”的“平等融合型”、“回高汉低”的“回族优势型”、“回低汉高”的“汉族优势型”以及“回汉双低”的“民族淡化型”四种身份协商的模型。通过双方不断的协调与适应,最终使得通婚家庭成员形成不同水平的“混融我”的自我构念,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其身份认同也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建构模式,倾向采取一种“工具箱”策略,表现出对多重文化的强大适应力。通过本研究发现,回汉通婚家庭成员这种“混融我”的自我构念,对多民族社会的文化交融产生积极影响,为“美美与共”地处理民族文化差异提供新的意义解释和实践方式,为民族互动拓展出一个自由空间,同时,研究亦讨论了族际文化融合的问题和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