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灾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危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作物抗旱与高效用水机理的研究,发掘植物抗旱节水基因资源,增强作物自身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性潜力,是生物性节水技术开发的核心目标。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是植物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跨膜信号转导酶类,参与植株的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反应。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LD1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和RNA干涉载体转化入84k杨(银白杨×腺毛杨),通过对转基因株系进行PCR检测及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目的基因片段已经整合到84K杨的染色体中,成功获得PLD1基因超表达(OE)植株以及PLD1基因RNA干涉(RNAi)植株。将OE型植株、RNAi型植株及野生型(WT)植株三种材料在温室中利用盆栽实验,进行水分胁迫处理和表型抗旱性鉴定。结果发现,与WT相比,OE型植株抗旱性较提高,RNAi型植株抗旱性则下降,表明PLD1基因对植物的抗旱性有正调节作用。在水分胁迫处理后对三种基因型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气孔调节特性、细胞膜脂质组和信号离子流速进行测定,分析PLD1基因调控植物抗旱性的作用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水分胁迫处理后,三种基因型之间饱和渗透势与渗透调节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表明PLD1基因不是通过参与植物的渗透调节途径提高植株的抗旱性。(2)水分胁迫条件下,与WT相比,OE型植株的气孔导度下降幅度较大,蒸腾失水速率减小,RNAi型植株气孔导度下降幅度较小,蒸腾失水速率高。这一结果表明,PLD1基因通过参与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气孔调节作用影响植物的抗旱性。(3)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检测三种基因型植株根部分生区域Ca2+、H+、K+三种信号离子的流速,发现水分胁迫条件下,OE型植株的Ca2+流速明显高于RNAi型植株,同时OE型植株H+的内流流速也大于RNAi型植株,进一步证明PLD1基因参与干旱信号的转导途径。通过本研究,可以初步推定植物中存在这一信号转导途径:胞外水分胁迫信号—跨膜信号转导酶PLD1—Ca2+—气孔调节—调控抗旱性。抑制PLD1的表达,使其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部分受阻,气孔调节受到抑制,导致蒸腾失水量大,植株抗旱性减弱。(4)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三种基因型细胞膜脂质组学分析发现,PLD1酶在活体条件下优先水解PC,导致OE型植株中PC含量较RNAi型植株显著降低,PA含量则明显提高,这种脂质组成变化不利于细胞膜的稳定性。但是,从植株生长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变化来看,超表达PLD1增强了植株的抗旱性。PLD酶兼具脂质降解和信号转导双重功能。这一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PLD1酶的信号转导功能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