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化学基本原理”以及“统计学思想(方法)”可谓勘查地球化学的两大精髓。在MATLAB平台下,通过对一系列算法程序的自主设计与调试,验证并延拓了多种统计学思想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初步实现了针对桐村矿床以及浙西地区(即以两套化探数据体系为模板)深层次地学信息的提取,高精度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解释与评价。实验结果确立了Mo元素(Cu次之)于矿区与区域中在矿化强度、效率和广度上的主导地位,同时建立以EEI-EII-ESI(3E模型)为核心的成矿元素(Cu-W-Pb-Zn-Sn)富集特性评测或成矿预测模型;“向前”延伸,探讨简单分形模型的数字特征,如T1-2、D2-3值、Hurst指数等,并圈定出成矿元素的区域浓集(异常)分带等;再“向前”延伸,根据对混合总体筛分模型的考量与分析,提出初始总体与叠加(成因)总体的划分准则及其在刻画区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中的作用;仍“向前”延伸,剖析矿化元素在“质”和“量”上的有序存在,即空间异常及变异性,并考察其在无标度区间上的分解模式。这里所谓“向前”指的是统计阶矩的依次降低。总之,本文是以桐村矿床与浙西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为依据,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知识,研究统计学方法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应用,采用综合与分析方法,实现从不同角度刻画并归纳观测元素在富集行为上的特征形态,结果有如:针对区域,界定出初始和叠加(成因)总体,并考察其有利于成矿的特性,确立“待定系数法”在圈定异常范围中的应用。总体上,Sn、Mo、Cu等在异常的潜力、强度、范围等方面都可占据优势,V、Pb、Zn、U、Au、W等可在局域成矿,但主要是以伴生元素或矿化点形式赋存。对于矿床,Cu>W>Mo在空间上(第一、二无标度区内或总体观测值)变异水平的降低,暗示矿化形态(程度)的依次有序或富集,但其它元素恰好相反;在第一、二无标度区间内,成矿元素的异常行为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而变异性呈不规则分离;另外,给出相应的轴向分带序列为:Hg-Sb-Zn-Bi-Au-Pb-Ag-U-W-Mo-As-S-Cu-Mn-Sn,可能存在独立于Mo矿化之外的一次岩浆热液(矿化)过程,并以Cu矿化为主,这一“轴向分带”乃是各期次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独立分带序列之空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