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趋势已然成为跨文化婚姻的催化剂,本文的研究对象——跨国婚女性姻移民——正是近年来全球涌动的移民潮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尽管跨文化婚姻在我国日益寻常可见,但人们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仍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陌生感。诸多研究成果表明,移民来源国的族裔特点对新移民的生活形态、交往模式和文化适应过程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聚焦于中国大陆女性移民在美国的文化适应和社会支持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罕见。本研究以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从文化互动的视角展现跨文化婚姻女性移民异乡生活和文化经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通过对85位在美女性婚姻移民的调查访问以及对30位在美女性婚姻移民的深度访谈,分析文化因子在中国女性跨国婚姻社会适应和移民调整中的能量与运作。本研究在梳理华人在美国文化融合的历史线索及考察跨国婚姻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基础上,致力于三重彼此交互影响的研究目标:首先,揭示中美跨文化婚姻中女性一方的婚姻动机,即她们为什么选择离开故土远嫁美国。本研究发现:多数受访对象并不认同非爱情的功利性跨国婚姻,虽然承认美国绿卡对涉外婚姻吸引力的加分作用,但直接的物质利益因素在其婚嫁动机中并不明显。此外,中美社会对“例外”婚姻现象(如再婚与晚婚)的宽容度差异鼓励部分受访者嫁入美国。与中国重视家庭观念的传统文化特征相吻合的是,受访对象在步入跨国婚姻时较多地考虑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其次,研究者试图透过受访者对生活细节的描述,探寻跨国婚姻女性移民在进入陌生国度后感知的压力来源和文化差异。文化体验的不连续性、陌生人的身份敏感、“理想美国人”的形象偏差、美国社会对华裔的刻板成见等因素,是被访者自我报告的主要压力动因。深度访谈还显示了被访者在语言能力、文化观点和习俗、社会关系、行为模式、宗教差异等方面感受到的具体压力。本研究还分析了女性婚姻移民的文化适应过程与向度、社交传播网络、文化适应层次等,并对女性婚姻移民“幸福感”的主观感受进行了扎根理论(Grounded theroty)分析。最后,作者从社会舆论和组织机构两个层面解读跨国女性婚姻移民面临的社会支持环境。研究发现,女性移民多数情形下面临并不友好的舆论环境。大众媒介将跨国婚姻女性移民从绝对数量上的“少数派”建构成价值判断上的“异类人”。调查显示,社会机构提供的帮助与女性婚姻移民的需求和期待仍存在不小差距。为此,作者针对女性婚姻移民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提出了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