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角色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所确定的适合于男女性别的系统,同时还包括某些被看作是组成成男女性别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贝姆提出男女双性化理论的概念,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特质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也可能是双性化的,也就是同时具有男性心理特征和女性心理特征。双性化理论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个体的性别角色情况会对其生活、学习或工作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大批扩招,社会上各家单位对大学生的招聘逐渐呈饱和状态,在这种大的社会形式下,大学生就业情况很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日渐突出。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们很必要分析这种状况的根源。我们以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客观因素有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职业兴趣、对自己职业的期待和看法等都可能与其就业有着深刻的关系。由于此,本研究欲探讨高等院校男女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成果可以从某一方面反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从性别角色、职业兴趣等各方面探讨采取有一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科学、系统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本研究以南京某高校24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桑德拉·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考察并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兴趣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男女大学生在四种性别角色的不同类型的分布分别为,未分化(40.9%)、双性化(27.3%)、女性化(19.7%)和男性化(12.1%)。男大学生内属于男性化组别的人数比女大学生中属于男性化组的人数多,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对于女性化组别,女大学生内属于女性化组别的人数显著地比男大学生中属于女性化组别的人数多;对于双性化组别,男大学生内属于双性化组别的人数比女大学生中属于双性化组别的人数多,但是差异不显著;对于未分化组别,女大学生内属于未分化组别的人数比男大学生中属于未分化组别的人数多,且差异边缘显著。2、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在研究型上和现实型上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在研究型上和现实型上的得分比女生得分显著高;大学生职业兴趣在社会型上和现实型上存在显著专业差异,理工科生在现实型上的得分要比文科生显著高,但文科生在社会型上的得分要比理科生显著高。3、双性化组别和男性化组别比女性化组更加偏好社会型职业和现实型职业;双性化组别比女性化组别更加偏好研究型方面的职业;双性化组别合男性化组别比未分化组别、女性化组别更加偏爱企业型方面的职业。双性化组别的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更加广泛,他们对社会型、现实型、企业型以及研究型都是更有偏好的,故他们有更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