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正常人的皮肤、肠道和呼吸道中,是专性需氧、氧化酶阳性、有动力的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可引起机体多系统、多脏器或多部位感染。近年来,由于其分离率高、耐药谱广泛、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并时有爆发流行而受到高度重视。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对各种革兰阴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其杀菌活性在较广的范围内和药物浓度成比例,该类药物还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有较长时间的抗生素后效应(PAE),常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合用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因此,尽管近年来各种新的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氨基糖苷类仍是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但铜绿假单胞菌对具有抗假单胞活性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等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己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①细菌产生钝化酶修饰进入细菌胞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②抗生素作用靶位核糖体碱基发生变化或与核糖体结合的核蛋白氨基酸发生突变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③细菌外膜蛋白的通透性改变或细菌内膜转运异常,使药物在菌体内的蓄积减少;④细菌的主动外排(active efflux)机制将已进入胞内的药物泵至胞外。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的产生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甲酰化酶是近年来报道的一种新的耐药机制,导致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庆大霉素等多种临床常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高度耐药,已从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检测到编码这种酶的基因,已成为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热点。
[目的]:
1.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及其耐药谱特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2.通过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甲酰化酶的的编码基因,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的遗传学机制,完善广州地区该类耐药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并为新的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收集2003~2007年广州地区7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并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所收集的菌株重新进行种属鉴定;
2.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原各NCCLS)2007年版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法,分别用K-B(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设计合成针对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及甲酰化酶的特异性引物,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应基因,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
1.细菌的临床资料显示,499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标本,病房分布集中在呼吸科和ICU监护室;药敏结果显示:在所测试的抗生素中,细菌对其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庆大霉素(41.88%)、阿米卡星(36.60%)、亚胺培南(32.80%)、美罗培南(21.40%)、氨曲南(20.50%)、哌拉西林(8.80%)、头孢吡肟(8.3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30%)、左旋氧氟沙星(8.10%)、环丙沙星(7.60%)、头孢他啶(7.10%);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2003~2007年期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谱显示,多重耐药菌株占绝大多数(67.1%),泛耐药菌株高达26.2%,且对每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
2.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较高(93.37%),其修饰酶类型为AAC(3)-Ⅱ、AAC(6’)-Ⅰ、AAC(6’)-Ⅱ、ANT(2")-Ⅰ、ANT(3")-Ⅰ、APH(3)-Ⅵ,以ANT(3")-Ⅰ较多见;196株受检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菌株占70.92%,其中含两个耐药基因的有45株,三个耐药基因的有61株,四个耐药基因的28株,五个耐药基因的5株:
3.未检测到甲酰化酶阳性的菌株。
[结论]:
1.广州地区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严重,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2.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携带率较高,已出现多型别流行趋势;尚未发现有甲酰化酶的流行;
3.同一菌株携带多个不同的AMEs基因现象较多,且携带基因的多寡与耐药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