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郊区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问题研究——以茅坡村为例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5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征地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数量猛增,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农民失去土地以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职业的转换,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就业岗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离开土地农民很难找到其他就业途径和渠道。目前城市安置被征地农民的能力有限,使得失地农民出路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个别地区甚至因为安置补偿不当酿成较大的冲突,造成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继续提高城市化率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既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失地农民等,如何实现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使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社会学界主要是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职业转换问题,以及对主动型职业转换的农民即在家乡有土地的进城务工农民的外出就业原因、途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失地后职业转换问题关注较少。因此,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去探讨西安市郊区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问题,以便为地方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是全文的一般性引介,包括为什么要选择研究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国外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国内失地农民职业转换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基本思路与技术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西安市茅坡村失地农民职业转换问题的实地调查。内容包括西安市茅坡村失地农民的家庭结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行业分布与职业构成、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就业的地点选择、月平均收入、劳动时间、职业流动次数及职业流动的目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等方面。 第三部分对影响失地农民职业转换的原因,分别从外部环境其中包括户籍制度、征地制度、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安置政策及培训机制等和个人因素其中包括就业观念落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职业经历单一、年龄趋于老化、健康状况欠佳、性别差异因素等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是针对失地农民职业转换的对策研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指出虽然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上采取积极措施,但总体上来说,失地农民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根据本次调查及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现行的有关征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及农民自身原因等严重影响着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生活问题,有必要从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改革城乡分割地区封闭的户籍制度、加大法律支持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保障、提高失地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五部分为结论,指出失地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在职业转换中面临较多困难,生活状况令人堪忧。政府应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失地农民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共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公共话语平台,以网络的普及为显著特征的“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行政形态,网络正逐步塑造着民众的“数字化
本文是一篇关注中国农村生育状况的经验性作品,主要是阐述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生育观念的变化及生育行为的适应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加大,涌
在社会心理学近百年的发展中,心理学与社会学两种取向基本上构筑了社会心理学学科的主要理论框架,可以说,掌握了两种取向的理论脉络,基本上也就掌握了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内涵。
民族关系的重大现实意义使之成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成为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马戎先生主张把民族社会学看作是“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但多年来,我国的民族社会学研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被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