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我国城镇化速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乡村与城镇之间流动速度加快,导致人地关系矛盾加剧。近年来,孟州市的农村居民点“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造成农村区域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活动既可以保证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又能促进孟州市农村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把握研究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了解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有利于保证农村居民点整治活动合理有效展开。因此,本文基于GI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了孟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测度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稳定性和村庄发展适宜性定量描述孟州市农村居民点布局,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模式。首先,以孟州市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基于ArcGIS10.2和Fragstats4.2平台,分析孟州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其次,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突变级数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孟州市各个村庄农村居民点的布局适宜性;并根据农村居民点布局评价结果,将其农村居民点划分成不同整治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空间规划模式以及对应的组织管理和资金筹措模式。通过本文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期内孟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有所增加,由于新增的农村居民点斑块与原有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连接性较差,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增高。受地形条件和中心城区辐射影响,中东部区域农村居民点核密度较高,西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黄河滩区的农村居民点核密度较低。孟州市农村居民点集聚度有所变化,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冷热点区域都有所增加和转移;2009年孟州市农村居民点热点区集中在南庄镇;冷点区域分布在槐树乡的中西部、河阳办事处和城伯镇的交界处、会昌办事处和大定办事处交界处;2015年冷热点区域有所转移,西虢镇中部和化工镇西南部热点区域增加,槐树乡冷点区域减少,热点区向谷旦镇东南部、河阳办事处的中东部转移。地形条件、道路、城镇、社会经济状况是驱动农村居民点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2)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开展农村居民点布局评价,并测度了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稳定性和村庄发展适宜性的耦合协调度。孟州市村庄农村居民点整体空间结构较稳定,但村庄发展实力差距悬殊,西北部村庄发展适宜性较弱,西虢镇、南庄镇和化工镇村庄发展适宜性较强;受到地形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位于西北部丘陵区的村庄布局分散,村庄发展受到限制;中南部地区村庄大多集中分布,村庄发展适宜性较高,由于村庄建设过程缺乏合理规划造成无序化扩张,部分村庄空间结构不稳定。263个村庄中有6个高度协调、107个中度协调、148个低度协调和2个濒临失调。(3)综合分析孟州市农村居民点布局评价结果后,将孟州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优先建设型、一般发展型、保留型、产业引进型和重点改造型五种整治类型。针对每种整治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特点,提出了6种对应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空间规划模式,分别为:就地城镇化模式、中心村建设模式、城镇依附模式、产业带动模式、迁村并点模式和内部改造模式,根据每种规划模式下农村居民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资金筹措模式,并制定了相关整治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