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经济服务化的“中国悖论”可以进一步解读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悖论。同时,中国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又表现出违规律特征,由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增加引致的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不能通过制造业依靠技术进步释放劳动力得到解决。本文将劳动力流动和生产性服务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需求引致劳动两个视角来研究劳动力流动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总的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良好,占GDP的比重稳步增加,并且东部地区发展状况高于中西部地区,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中国悖论”结论一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泰尔指数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零,并有继续增大趋势,说明不均衡程度在加剧,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的压力较大。因此,要促进行业内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均衡状态。理论分析方面,通过理论梳理和借鉴,从要素配置视角指出劳动力流动通过结构效应、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等三个途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从产业关联视角看,来自制造业的需求和服务业本身的需求,使得具备“自我增强机制”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致了产业内部的劳动力流动,并依据理论分析提出本文两个研究假设。实证分析方面,本文以2004-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样本数据,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劳动力流动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转移-份额法、一步系统GMM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且,从分区域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互动关系,确保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表明:(1)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总体上表现出“结构红利假说”特征。但是,在2008-2009年和2010-2011年时间段,出现了“结构负利假说”现象,其余时间段,劳动力流动的“结构红利假说”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内部增长效应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结构效应呈现上升趋势。(2)劳动力流动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倒“U”结构,并且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都符合这种非线性关系。细分行业看,除了批发零售业外,其他行业都存在倒“U”型关系。(3)在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具备“自我增强”机制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行业内部劳动力流动。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这种影响并不显著。细分行业看,各细分行业的发展对产业内的劳动力流动都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并且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的作用程度高于其他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工资差异对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技术进步引起的“就业损失效应”,对劳动力流动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