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旅游材料外宣翻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译介文本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figh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旅游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都亟需对旅游材料外宣翻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置于文本之上更加宏大的文化语境进行研究,其核心元素诸如文本类型理论、目的理论、翻译行为理论和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构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范式,成为指导应用文体翻译的有效理论之一。但是功能翻译理论在中、微观层次的理论建构上相对薄弱,对具体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源文作用的理论阐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偏颇。由此,本文从功能主义的视角,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译介文本为例证,对旅游材料外宣翻译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一方面尝试解决旅游材料外宣翻译中“译什么”、“为什么这么译”和“如何译”的问题,为提高旅游材料外宣翻译质量提供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尝试建构起旅游材料外宣翻译上下互通的理论体系,弥补功能翻译理论在中观、微观层面理论建构的不足,有效实现功能翻译理论和具体翻译实践的结合。  旅游材料外宣翻译中的“译什么”、“为什么这么译”和“如何译”三个问题是一个连续统一的研究整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进行研究。任何翻译活动都以源语文本为基础,以合适的译语文本为结果。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旅游材料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向外国游客传递旅游信息、诱导旅游行为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文化差异使中英旅游文本在语言和信息层面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和风格,语言层面主要表现在词汇意义、句法结构、语篇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信息层面主要表现在内容分布、表达方式和功能分布上的不同。中英旅游材料在语言表达、信息内容和文化内容上的差异性使旅游材料外宣翻译在遵从目的法则、连贯与忠实法则的前提下,还需要更加具体的翻译原则以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本文所提出的核心信息突出原则、语言简洁顺畅原则、受众文化心理顺应原则、原语文化内涵彰显原则和译文形式美学传递原则,实现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同时,翻译活动实施的主体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从预期功能的实现,到文本处理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发挥着其主体性作用。为了创作出符合目标语境下目标读者需求的功能目标文本,译者不断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信息内容和文化内容之间寻找契合点,不断地进行适应和选择,通过“改、增、减、缩、编”五种变通手段实现旅游材料外宣翻译的目的。  功能翻译的宏观理论和中国具体的翻译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需要一个中间视域来实现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技巧的有机过渡,否则就会出现机械搬用和强行结合的局面。本文通过探讨功能翻译宏观理论指导下旅游材料外宣翻译的文本、翻译要求、功能和法则,研究翻译过程中“源文—译者—译文”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中英旅游文本对比、具体的翻译原则、译者主体性和翻译方法,从翻译的中观技术层面对旅游材料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在具体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源文作用的理论阐释,有效实现了功能翻译宏观理论和具体翻译实践的衔接。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窗口,其译介文本代表着我国旅游外宣翻译的整体水平,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译介文本翻译技巧的分析可以实现和中观翻译过程的相互验证作用。由此,本文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建构了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技巧的上下互通与衔接,弥补了功能翻译理论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研究的不足,同时为我国其它地区的旅游外宣翻译提供了理论参照和规范性样本。
其他文献
在中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及听说教学法的影响,写作被认为是英语学习中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随着英语
一般说来,幽默作品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和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和体现。西方民族,尤其是说英语的英国人和美国人,被公认为是最擅长使用幽默语言的民族。由于幽默作品的产生不能脱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