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北京、沈阳、内蒙三地部分中小学的调查分析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但也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3.14事件、7.5事件、破坏奥运火炬传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早在1994年,我国就开始在天津有条件的中小学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试点工作,2000年,中小学民族团结工作扩展到了全国范围。在多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中,我国各中小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概念、特征、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等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沈阳、内蒙三地的19所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希望对当前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概览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本部分从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现状及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展开调查。   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具体问题为:部分教师认识存在偏差、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缺乏引导、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有待提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的民族知识有限、教材对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涉及较少、学校间没有形成优质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四部分介绍了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建议分别为树立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正确理念,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督导,加强教师培训,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等。
其他文献
广义的幸福感的概念包括主观幸福感、客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认知和情绪两个结构。认知部分是生活满意度,情绪部分是情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