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分析及政策建议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r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正当“民工潮”汹涌澎湃之时,有人指出“民工潮”的发展已带动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到来。这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引起了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向的讨论。   虽然还没有涌现出全国性的“创业潮”,但地区性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劳动力转移潮流,一部分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创业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都有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在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的基础上,消除盲目无序的劳动力回流,引导积极有利的劳动力回流,努力促进外流与回流的合理化,发挥农村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三农”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一论断已被广泛接受。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成为东中部城镇及西部边疆省区初级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地,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对西部地区农业政策的倾斜,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的趋势有所回落,农业收入的增加成为农民工由外出务工地向家乡回流的直接因素。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其次回顾了建国以来几次规模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再次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从特征、成因以及效应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提出引导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抽象危险犯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形式历来为刑法学界所重视,在德、日等国或地区的立法日渐盛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这些种种的迹象表明人类社会在
杰出的摄影家和摄影组织工作者,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吕厚民,于2015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吕厚民生于1928年,黑龙江省依兰县人。1948年3月参加工作,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1月被组织上安排到中南海工作,主要任务是为第一代领导人拍照,当时年仅21岁。他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
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廉洁”不仅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职业要求,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备人才资源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学生血气方刚,富有青春活力,最能接
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闭关自守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开放和普遍的世界交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