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种植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修复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一项新技术,种植牙因其舒适、美观、固位良好、无需磨改邻牙等特点逐渐被众多口腔医师及广大追求生活品质的患者所接受并喜爱。具有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效果的口腔专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技术在牙种植术前制定治疗计划和术后评估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CBCT在牙种植中的应用作相关研究。实验一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CBCT测量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这一检查手段对下颌后牙区骨内下颌管的三维结构以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及统计数据,得出下颌管,颏孔的常见位置和在口腔专用锥形束CT上所显示的图像特征,从而为该区域牙种植术时可能损伤这些解剖结构的风险做出提示。材料和方法:从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并拍摄CBCT片的2000余例患者中选取100例符合标准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在20~68岁(平均41.3岁)。使用Ez3D2009Premium软件沿下颌管走行对下颌后牙区以2mm间隔进行断层分析,选取下颌后牙为参照点,初步观察和测量不同性别分组人群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下颌管毗邻的4个距离:1)下颌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D1);2)下颌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最下点的距离(D2);3)下颌管外侧缘到与颊侧在同一水平线的颊侧点的距离(D3);4)下颌管内侧缘到与舌侧在同一水平线的舌侧点的距离(D4)。每个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观察不同性别分组人群颏孔位置,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男性及女性同侧同一牙位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不同性别分组人群下颌后牙区下颌管至周围4个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孔位于第一前磨牙根尖区的2例,占1%;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的80例,占39%;第二前磨牙根尖区的107例,占54.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11例,占5.5%。结论: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和下颌管的毗邻,以及颏孔的位置,对下颌后牙区牙种植术入路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实验二CBCT影像测量在牙种植中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术前测量种植体的实际长度和术后CBCT图像中种植体的长度,得出线性关系,以此线性关系,对患者术前进行CBCT测量,得出拟种植区的实际高度,指导种植外科医生选择适合长度的种植体,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材料和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拟施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共600例,术前经CBCT检查,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有68例。其中术后也拍摄CBCT的患者有38例。术前术后由同一名放射技师对每个患者进行CBCT摄片,由两名专科医师阅片,并且利用Ez3D2009Premium软件比较术前术后左上切牙长度测量结果,将术后CBCT片上种植体测量值与种植体实际值比较,推算出拟种植区实际高度。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在27~68岁。缺失牙位分布:第一前磨牙3例,第二前磨牙6例,第一磨牙21例,第二磨牙8例。发现种植体CBCT影像长度要大于实际长度。结论:CBCT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后牙区解剖形态。种植手术前应用CBCT测量出后牙术区牙槽骨高度,进而选择适当的种植体,减小种植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