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头蚁属Pheidole和盘腹蚁属Aphaenogaster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本文是关于中国大头蚁属和盘腹蚁属昆虫系统分类学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文中概述了国内外对大头蚁属和盘腹蚁属昆虫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对中国现有的大头蚁属和盘腹蚁属昆虫各种的基本外部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通过分子实验对大头蚁属6个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材料主要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昆虫标本室多年的收藏,以及本人或其他老师或同学于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河北、青海、新疆、陕西、江西、河南等地采集获得。本人同时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中国该两属昆虫的分类文献,共鉴定和描述了中国大头蚁属43种7亚种,其中包括1新种和1新纪录种;盘腹蚁属24种1亚种,其中包括1新种。大头蚁属的1新种为五指山大头蚁P.wuzhishana sp.nov.。本种与中国大头蚁属其他种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胸背板肩角处形成一对三角锥状角突;工蚁前胸背板肩角处具一对明显的长刺,指向前向外;与江口克之(Katsuyuki Eguchi)所描述的婆罗洲的一些种(P.acantha、P.aristotelis、P.ghigii、P.lokitae、P.quadrensis、P.quadricuspis、P.spinicornis)也有明显差异。1中国新纪录种为琉球大头蚁P.ryukyuensis Ogata new record。盘腹蚁属的1新种为缺刺盘腹蚁A. inspina sp.nov.,与中国盘腹蚁属其他种的明显区别在于:并胸腹节刺不明显,仅为两钝圆角状突。新种与无刺盘腹蚁A.edentula Watanabe & Yamane的明显区别在于:该新种后头部延长成颈状,后头缘具领状边缘。对于中国现有的大头蚁属和盘腹蚁属昆虫的各个种类,作者均通过收集整理给出了详细的外部形态描述、躯体各部分和附肢的量度以及地理分布情况。本文还分别编制了中国大头蚁属和盘腹蚁属昆虫分种检索表。在分子学方面,采用蛋白酶K法提取大头蚁属6个种的总DNA ,应用PCR扩增线粒体Cyt b基因的DNA序列测定技术,运用ClustalXl.83,MEGA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而进行探讨大头蚁属部分种之间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所有样品序列进行比对后,对测序效果不好的首尾部分进行修剪,最终以360bp长度的序列进行分析。大头蚁属6个种的序列Cyt b片段中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0.1%、20.0%、31.9%和8.0%,A+T的平均含量为72.0%,明显高于C+G的含量(28.0%)。总体上明显表现出AT偏向特征,这与其它昆虫类似:即昆虫的Cyt b DNA序列富含AT碱基。测出不变位点233个,可变位点127个,简约信息位点60个,单态位点67个。从碱基替换的结果看,统计两两序列间的碱基替换数及核苷酸变异率,总体上看,序列间转换多于颠换,TS/TV的平均值为1.2。颠换的发生主要以C←→T为主,转换的发生主要以A←→T为主,其他类型的替换很少发生(表2-7)。密码子第3位点的替换频率显著高于前两个位点,约占总替换数的74.2%。在测得的序列编码的120个氨基酸中有25个发生变异,变异率为20.8%,所有种都含有除半胱氨酸(Cys)外的19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的含量较高的有:异亮氨酸(Ile)平均含量为15.58%;亮氨酸(Leu)平均含量为11.82%;苯丙氨酸(Phe)平均含量为10.57%。应用NJ法,MP法构建大头蚁属部分种的系统发育树表明:1.具有4节触角棒的史氏大头蚁P. smythiesii,从分子学角度来说,与具有3节触角棒的其他种大头蚁并未表现出较远的亲缘关系。2.具单眼大头蚁P. ocellate的兵蚁(即大型工蚁),与其他大头蚁属昆虫虽然具有明显的差异(头顶具单眼;且体型明显大型TL=10.0mm);但分子聚类的结果表明,它并没有因其具单眼的显著特征而远离其他种类。相反,它与与其形态特征相去甚远的宽结大头蚁P. noda、史氏大头蚁P. smythiesii组成了一支。3.凹大头蚁P. culcaticep与伊大头蚁P. yeensis,是在形态学上较为相似的两个种,但凹大头蚁与伊大头蚁的亲缘关系不如形态学上区别较大的费氏大头蚁P. feae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