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世界三大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粮饲兼用,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国内市场需求量呈递增趋势。柱头,又称花丝,是玉米重要的生殖器官,花丝的正常发育与玉米产量直接相关。研究花丝发育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可为深入开展玉米性别决定的遗传机理等研究提供参考,深化人们对花器官发育的理解,同时对玉米杂交种的繁育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L5895突变体是D378自交系中发现的花丝发育异常自然突变株系,其突变性状可稳定遗传。本研究以L5895突变体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进行初步观察鉴定,并对导致该突变性状的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及基因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表型鉴定:L5895突变体植株的营养生长正常,但雄穗和雌穗均发育异常,表现为雌穗穗轴膨大近球状,花丝较短且丛生,无法吐出苞叶,扒苞叶授粉不结实,后期干瘪腐烂;雄穗出现少量类似花丝的结构,但不结实。
2.遗传分析:对B73、黄早四、T6385等自交系与L5895构建的F1、F2及BC1群体进行分析,杂交后代F1不出现性状分离,均正常吐丝结实;F2及BC1群体均出现性状分离,F2分离比为野生型∶突变型=3∶1(x20.05,1=3.84),BC1分离比为野生型∶突变型=1∶1(x20.05,1=3.84),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5895花丝发育异常的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3.I2-KI花粉染色实验表明突变基因未引起突变体花粉败育。
4.扫描电镜及体视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雌穗中由小穗成对分生组织到小花分生组织发育时期,野生型植株下位花雌、雄蕊及上位花雄蕊均发生败育,突变体下位花雌、雄蕊则有部分未发生退化并产生额外分生组织,上位花部分雄蕊转化为雌蕊。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雌小穗中每朵小花均形成多条花丝,部分雌蕊有珠心状突起生成;突变体雄穗小花除正常雄蕊外,部分雌蕊转化为雄蕊,部分雄小穗顶部有类似花丝的结构生成。
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6号染色体长臂上,后利用新开发的SSR分子标记最终将L5895突变基因精细定位于L2与L28两个标记之间,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07cM,物理距离为53.7Kb,区间内只含有zag1一个编码基因,对其测序发现突变体zag1基因的3UTR区域插入了TCGA四个碱基,碱基插入虽未影响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该区域存在多个miRNA的结合位点,而碱基的插入很可能影响了zag1基因的表达,基本确定zag1为目的基因。
L5895突变体是D378自交系中发现的花丝发育异常自然突变株系,其突变性状可稳定遗传。本研究以L5895突变体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进行初步观察鉴定,并对导致该突变性状的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及基因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表型鉴定:L5895突变体植株的营养生长正常,但雄穗和雌穗均发育异常,表现为雌穗穗轴膨大近球状,花丝较短且丛生,无法吐出苞叶,扒苞叶授粉不结实,后期干瘪腐烂;雄穗出现少量类似花丝的结构,但不结实。
2.遗传分析:对B73、黄早四、T6385等自交系与L5895构建的F1、F2及BC1群体进行分析,杂交后代F1不出现性状分离,均正常吐丝结实;F2及BC1群体均出现性状分离,F2分离比为野生型∶突变型=3∶1(x20.05,1=3.84),BC1分离比为野生型∶突变型=1∶1(x20.05,1=3.84),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5895花丝发育异常的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3.I2-KI花粉染色实验表明突变基因未引起突变体花粉败育。
4.扫描电镜及体视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雌穗中由小穗成对分生组织到小花分生组织发育时期,野生型植株下位花雌、雄蕊及上位花雄蕊均发生败育,突变体下位花雌、雄蕊则有部分未发生退化并产生额外分生组织,上位花部分雄蕊转化为雌蕊。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雌小穗中每朵小花均形成多条花丝,部分雌蕊有珠心状突起生成;突变体雄穗小花除正常雄蕊外,部分雌蕊转化为雄蕊,部分雄小穗顶部有类似花丝的结构生成。
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6号染色体长臂上,后利用新开发的SSR分子标记最终将L5895突变基因精细定位于L2与L28两个标记之间,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07cM,物理距离为53.7Kb,区间内只含有zag1一个编码基因,对其测序发现突变体zag1基因的3UTR区域插入了TCGA四个碱基,碱基插入虽未影响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该区域存在多个miRNA的结合位点,而碱基的插入很可能影响了zag1基因的表达,基本确定zag1为目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