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笛福的经典荒岛故事为了凸显西方自我的“文明”形象,赋予了殖民者鲁滨逊绝对的话语权威,以鲁滨逊的独声叙事将被殖民者形象野蛮化、他者化、边缘化,同时广大女性群体的话语和历史也在强大的父权制社会下被消声、泯灭。库切的后殖民改写则重新塑造了笛福经典里中心与边缘的人物形象,赋予历史叙述中失声的边缘人独特的话语发声方式,以边缘的视角重新讲述荒岛故事,呈现出一个复调多声叙事的开放性文本。库切的改写叙事文本表明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福的经典荒岛故事为了凸显西方自我的“文明”形象,赋予了殖民者鲁滨逊绝对的话语权威,以鲁滨逊的独声叙事将被殖民者形象野蛮化、他者化、边缘化,同时广大女性群体的话语和历史也在强大的父权制社会下被消声、泯灭。库切的后殖民改写则重新塑造了笛福经典里中心与边缘的人物形象,赋予历史叙述中失声的边缘人独特的话语发声方式,以边缘的视角重新讲述荒岛故事,呈现出一个复调多声叙事的开放性文本。库切的改写叙事文本表明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位置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双向的、具有流动性的。后殖民改写突破了经典的封闭性叙述模式,打开话语空间,让边缘人走向了话语中心。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简要概述库切生平,梳理库切小说《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中心话题,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集中考察库切经典改写的后殖民历史、文化语境,探究库切的边缘文化身份对其后殖民创作和后殖民视野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探明库切为边缘人发声的原因。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揭示笛福的经典中,西方殖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元对立模式下误现他者形象,压迫和遮蔽了边缘种族他者、边缘女性他者的话语发声。第三章围绕经典改写作品《福》展开,库切在《福》中重新塑造荒岛故事,彻底改写了被神话、被遮蔽、被扭曲的经典人物形象,探索开放性的改写文本中边缘人多角度发声的具体体现。结论部分基于之前的论述指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库切《福》的改写不仅颠覆了《鲁宾逊漂流记》中心与边缘的人物形象,改变荒岛叙事模式,更展现了因性别和种族被边缘的他者声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以边缘人为书写对象,展现边缘人生存困境的后殖民文学打破了以西方文学为中心的固定模式,重现了西方中心主义白人男性殖民者单一视角下被歪曲的叙事、声音、故事、形象,释放出边缘文学的叙述力量。
其他文献
传统修辞学将隐喻与转喻视为语言的点缀,强调它们修饰语言的功效。事实上,隐喻与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们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与概念体系之中。隐喻基于相似性的在两个概念之间形成映射,转喻则基于邻近性(相关性)在同一认知域内完成映射。隐喻与转喻的区别显而易见,但这并不代表着二者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隐喻-转喻连续统”理论认为传统定义下的隐喻和转喻可以视为“隐喻-转喻连续统”两端的类
越来越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入恢复期,恢复期常见症状的管理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已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相关诊疗规范多为专家共识,且尚无中西医结合管理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成立指南工作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人群进行问卷调研,确定9个临床问题,在系统全面研究证据梳理基础上,综合考虑证据质量
本文以沁水城西片的中村镇、辛家河村和张村为方言调查点,概括说明三点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历时语音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对三点方言的语音进行比较,并将三点方言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剖析辛家河村方言和张村方言语音的过渡性特征。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一,简要介绍沁水县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人口概况;二,界定沁水县城西片方言的归属并介绍沁水县城西片方言的研究现状;三,说明研究方法、语料
<正>统编版六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单元中编选的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展现了鲜活可感的画面,具有极强的代入感,是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想象感知画面、体悟写作方法的典型范本。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一碧千里"看似简单,理解起来对于六年级学生也毫无难度,但其背后所展现出的草原天高地阔、草绿丘美的特点以及文中所蕴藏的写作方法,却非常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将其与"想开去"的语文要素联系起
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既吸收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经验,又有所完善和创新,整体上恢弘壮阔,臻于极盛。城内分布着规划严整的109个里坊,每个里坊名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既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在语言形式上的呈现,也承载着古代物质、制度、精神等多方位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隋唐长安城里坊名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介绍了:选题
柳林县李家湾乡地处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东部,属于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目前关于柳林方言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乔全生、白云等著的《柳林方言研究》(2019)有一章“柳林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将柳林方言内部分为十个小片,指出李家湾方言作为其中一个代表点,其语音特点较为复杂。此著作中提及的是李家湾方言的部分语音特点,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以李家湾方言为研究对象。全文归纳李家湾方言语音系统、李家湾方言的音韵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对汉语方言的划分,邳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徐淮片。就邳州市内而言,当地人从听感上认为邳州方言的语音有南北之分。为全面反映邳州方言的语音面貌,经过对各乡镇语音的大致了解并筛选后,本文决定以运河镇语音为基础,另选取邳州市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乡镇,即土山镇、戴圩镇、燕子埠镇,作为本论文调查和研究的对象。其中土山镇语音属于南部方言,戴圩镇和燕子埠镇语音属于北部方言。以运河镇方言语音为
商洛花鼓戏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其语言淳朴,乐曲清新,富于情趣与智慧的同时,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先后形成“镇柞路”和“商丹路”两个流派。“镇柞路”使用镇安、柞水方言演唱,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存在江淮官话残留。后来形成的“商丹路”流派则使用商州区、丹凤县方言演唱,属于北方官话关中片。本文研究对象为以商洛“本地话”为戏曲语言的“商丹路”商洛花鼓戏。本文整理了它的舞台语音系统,包括单字音音系、“AB”式连
词的格律研究是词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词的格律研究也会涉及到词调、词体、声律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忆秦娥》词调的格律为研究对象,对唐五代至明代所有《忆秦娥》词作进行穷尽式研究。主要通过对这些《忆秦娥》词的平仄、句式、韵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试图从格律方面入手对《忆秦娥》词体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忆秦娥》一调受到历代词家的青眯,李白所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为何该词调有如此魅力,本文试
唐代长安曲江,是集官方朝廷、王公贵族、文人士子、普通百姓四位为一体的风景胜地,更是唐王朝历史兴衰的见证者与晴雨表,它的盛衰与唐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二者休戚与共,具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唐代长安曲江诗数量庞大、创作者众多,诗中所蕴含的内容有着相当丰富的广度和深度,不管是在景物刻画、内在意蕴,抑或是艺术特色等方面,唐长安曲江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唐长安曲江的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