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进步带动着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和新媒介技术的更新,引发了话语权在人际关系与阶层的分权。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较少的社会资源,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其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中争取到越来越多越多的话语权。原版“抖肩舞”视频从国外传入,在国内被各大高校的学生改编并拍摄成带有本校特色的模仿视频并上传于网络平台,引发了大学生群体的复制传播,并引来主流媒体的参与。大学生们在自拍自导的过程中加入自我真实的表达与诉求,力图凸显具有青年亚文化特性的表征内容。本文采用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笔者对以“抖肩舞”视频为代表的网络模仿视频进行分析解读,同时试图在与大学生参与者的访谈中了解其面临怎样的现实情境由而催生出怎样的创作动机;其次,以“抖肩舞”视频作为网络模仿视频的代表对其传播进行分析,认识网络模仿视频传播的利弊,对其之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最后,通过对“抖肩舞”模仿视频的解读,我们可以获悉更多青年群体的文化偏好,力图摆脱“模仿”的框架,自主创作出更多受欢迎的文化作品。第一章节针对“抖肩舞”模仿视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疯狂传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视频内容的解读归纳“抖肩舞”视频内容的共性,提炼其青年亚文化特征;之后对参与“抖肩舞”模仿视频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分别从对“抖肩舞”模仿视频的了解程度、观看“抖肩舞”模仿视频的感受、制作“抖肩舞”模仿视频的体验和“抖肩舞”模仿视频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影响这四个维度来了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模仿视频过程中的状态。第二章基于前一章节的访谈分析,对大学生参与“抖肩舞”模仿视频的创作动机进行深度挖掘,解读其处于社会裂变的时代下掩藏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来源于社交媒体泛滥下的他人映射和被主流话语注视引发的身份混乱,也与城市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城市生活和虚拟生活带来的冲击相关。第三章节对“抖肩舞”视模仿频从文化内涵和视频形式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在文化层面从抵抗性和认同性这两个特征对视频进行分析,了解青年亚文化是该模仿视频创作过程中内在的文化驱动力;在形式层面从技术、内容两个方面展开剖析:技术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新载体,并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聚集的虚拟空间。从内容上,肢体动作、歌词、音乐的模仿为视频提供创作的框架,青年亚文化群体再在其中“嵌入”个性化的表达。第四章基于前文对“抖肩舞”模仿视频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从促进身份认同和推动青年亚文化发展两个方面对网络模仿视频进行肯定,同时指出其现有的局限性,然后对这一中国式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反思,论述了大学生创作网络模仿视频这一二次创作活动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反思,总结其社会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