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省试诗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67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通过对唐代省试诗产生源流的探讨和写作方式的解析来把握其本质特点,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唐省试诗与主流文学史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历代诗论者关注唐省试诗的角度,对唐省试诗的认识、评价,并指出其研究思路的得失,阐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源”与“法”两个方面入手,重点考察省试诗创作模式以及艺术手法方面的特征。   第一章对唐前诗歌命题模式、题目与诗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命题作诗产生的条件、形成的过程和表现形态。命题作诗写作模式的成熟从创作发生的角度为省试诗写作模式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第二章讨论了唐代省试诗命题方面的特点以及题目在省试诗写作中的重要性。省试诗的题目既有沿袭前人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命题者的创造性,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特征、命题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题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于直接决定了写作的内容、难易以及诗歌的风格。   第三章讨论了省试诗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对诗歌风格的影响。省试诗的赋题法容易造成诗歌风格不够浑成、缺乏远韵。省试诗以赋为主,比兴所占的份量很少,但其在写作中的地位却很重要,常常对诗歌的艺术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省试诗中的比兴句子也是最能体现诗人个性的部分。   第四章探讨了与唐省试诗有着深刻关系的几种写作手法:衬托(映带)、影略、不说破。这几种写作手法并不是省试诗中特有的,但省试诗独特的写作模式和题字构成的特殊性,都使它与这几种写作手法有着先天的联系并且对其有很大的依赖性。   第五章探讨了唐省试诗对文学观念的影响。省试诗写作模式的出现是以诗歌的技能化为基础的,同时也是诗歌高度技能化的表现形式。着题的创作观念就与对诗歌写作技能的要求密切相关,它并不是从唐省试诗的写作中诞生的,但却在省试诗写作的背景下得到了强化。人们对着题观念的频繁讨论是省试诗写作模式对主流诗歌史发生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科举试诗改变了诗歌的传统功能,使数量众多的文人投入诗歌的写作,并在写作中刻意锻炼求工,“苦吟”现象是省试诗写作模式对主流诗歌史进行干预的又一表现形式。   第六章通过个案的研究考察省试诗具体的赋题方式,以及不同类型题目诗歌与文化传统和诗歌写作传统的关联。
其他文献
目的对不明原因腹泻医院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原因和特点,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查阅病历和感染现场调查,描述其传播过程和不同
To a scaled logistic company, assig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gistic,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will make the optimized assigning of multi-warehouse and multi
据报道,近日某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向35名新提拔的市管领导干部作了廉政谈话,勉励这些新任领导干部做政治上合格、工作上优秀、作风上过硬,让组织上放心的好干部。
《向日葵》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州人,著名画家,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作品兼采中西之长,受西方现代主义及自由创作精神影响较大。《万紫千红》黄独峰(19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作为促进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把握评估的内涵,在遵循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二十字”方针,使“迎评促建”取得实际效果,并对学校
本文旨在研究《史记》中历史人物传说资料的使用情况,探讨司马迁运用传说入史的原因、方法和功能,以拓展《史记》研究的视角。 《史记》产生于秦始皇焚书后不久,文献资料十分
A novel restoration scheme, Parted Path Shared Restoration (PPSR), was proposed. The major idea of utilization of capacity. In addition, the restoration time of
This paper presented a new convenient method for viscoelastic problems which are generally solved through complex Laplace transform. State space equation is der
从柏拉图《理想国》开始,乌托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型,在历史上长期盛行。乌托邦文学表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精神上的否定,知识分子以其乌托邦的幻想寄托个人的理想追求,
在中国40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9%属于高能耗建筑。采暖和制冷区域不断扩大,建筑能耗的总量和占能源消耗总量比例逐年提高。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源能耗30%左右;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