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具有育人和育分双重目的,但是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师在育人和育分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们在教学有效性理念的指导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寻求使学生成绩快速提高的捷径,结果是当他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化的手段时,也越来越偏离教学的伦理性。而事实上,学科教学是具有伦理学意味的活动,而非单纯技术性的活动,所以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并不能一味地依靠技术层面上的改进,而是需要更大程度上依赖教学伦理功能的发挥。本研究将题目定为学科德育,在研究方法上以资料分析法为指导,立足于学科教学来探寻学生德性的价值,希望在学科教学中能实现学生德性的生成,并通过学生德育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科教学达成育人和育分的双重功能。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当今课堂教学缺失学生德性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整理中三种经常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错误的教育现象,存有“教学阻隔”、缺少“教育关心”、缺乏“德性引领”,这三大现状是“基于智力训练”的课堂教学的特征,它们部分地或全部地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科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愈来愈走入追求功利化的恶性循环,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越来越走入迷失的境地。其次,让“德性引领”回归学科教学,从理论层面分析学科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德性的功能。学科教学越来越走入功利化是有着历史根源的,因此在阐述学科教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教学今后应改变其在应试传统中过于偏向技术化的发展走向,而应转向伦理化的层面,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条件培养学生德性。最后,学生德性对学科教学的支撑价值及提升,从德性价值的层面揭示养成后的学生德性对学科教学的反作用。养成后的学生德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重知轻行的德性,而是麦金太尔意义上的能够作用于实践,并能实现实践本身意义的德性。学生德性作为教学的实践不仅能够实现历史上知行合一的难题,而且从教学价值上来说也有助于实现育人和育分双重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