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抗原纯化修饰的手段、治疗方式的改进和病因诊断水平的提高,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俗称脱敏治疗)应用于哮喘治疗的报道不断增多。大量临床资料表明:SIT可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降低气道特异性高反应性;减少哮喘治疗及控制症状用药。但SIT仍不能达到完全控制哮喘患者症状的目的,部分患者SIT后,还需接受哮喘常规药物的治疗;SIT还存在全身和/或局部副作用,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的超敏反应。SIT在哮喘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SIT在哮喘中的作用机制认识不充分。因此,深入探讨SIT在哮喘中的机制,对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阐明哮喘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第一部分共筛选29例对螨或主要对螨过敏的哮喘患者、螨SIT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进行了肺功能FEV1%的测定、螨皮肤点刺实验及哮喘症状评分、喘乐宁用量的监测。采用ELISA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的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螨浸液刺激下的特异性增殖反应和细胞因子IL-2、IL-4、 IL-10和IFN-γ的分泌。结果发现,螨SIT患者FEV1%、螨皮肤点刺实验、哮喘症状评分和喘乐宁用量等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体外实验显示:螨SIT患者PBMC分泌的Th2类细胞因子IL-4显著下降(P<0.05),而Th1类细胞因子IFN-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螨SIT患者PBMC对螨变应原的特异性增殖反应能力显著降低(P<0.05),其分泌的IL-2也显著减少(P<0.05);螨SIT患者PBMC分泌的IL-10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哮喘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失衡,即Th2极化状态;哮喘SIT患者PBMC分泌Th2类细胞因子降低可能是SIT改变Th2极化的主要原因;哮喘SIT患者体内形成了对特异性变应原的耐受状态;哮喘SIT患者PBMC分泌的IL-10升高可能与这一外周免疫耐受状态的形成有关。<WP=10>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建立卵蛋白(OVA)致敏的哮喘小鼠模型和OVA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哮喘小鼠模型,分离并培养脾脏来源的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通过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其表面分子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哮喘SIT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结果发现:SIT后小鼠体内血清OVA特异性IgE水平、肺脏内炎性细胞的浸润及T淋巴细胞IL-4的分泌等变化与临床哮喘SIT有效病例相似,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探讨哮喘SIT作用机制的研究。哮喘SIT小鼠T淋巴细胞对OVA的特异性增殖反应显著下降(P<0.01),其IL-2的分泌显著减少(P<0.01),而IL-10的分泌显著增加(P<0.01)。哮喘小鼠DC表面CD80分子明显上调,而 CD86分子无明显改变; SIT后DC表面CD80分子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而CD86分子则明显下调;SIT后T淋巴细胞表面CTLA-4分子表达明显上调。以上结果提示:DC表面CD80分子的上调可能是DC参与哮喘发生的重要机制;哮喘小鼠SIT后,T淋巴细胞处于无能状态; SIT通过诱导T淋巴细胞表面CTLA-4的上调和DC表面CD86分子的下调参与了T 淋巴细胞无能的形成;SIT通过增加IL-10的分泌也参与了T淋巴细胞无能的形成。总之,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哮喘小鼠脾脏中的DC表面CD80分子表达的上调可能与机体维持对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有关;2)哮喘SIT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3)哮喘SIT的作用机制之二是通过诱导T淋巴细胞无能;4)T淋巴细胞无能的机制与T淋巴细胞表面CTLA-4分子的上调和DC表面CD86分子的下调有关;5)DC表面CD86分子的下调可能与IL-10分泌的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