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为害我国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背飞虱在我国各稻区的发生面积和大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对早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而,开展白背飞虱对各类新型和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或抗性研究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苯基吡唑类、氯化烟碱类、有机磷类、吡啶甲亚胺杂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等7类21种杀虫剂对2006年采自江苏南京江浦地区白背飞虱(JP06)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药剂中,噻虫嗪的毒力(LC50值为0.08 mg a.i./L)最高;吡虫啉、噻嗪酮,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吡蚜酮、啶虫咪、氯噻啉、毒死蜱、氟虫腈等也有很高的毒力,其LC50值为0.25-2.66mg a.i./L;其他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毒力较低,其LC50值大于14.412mg a.i./L。其中毒力高于高毒对照药剂甲胺磷的杀虫剂有18种,高于常用药剂毒死蜱的杀虫剂有8种。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7类21种杀虫剂对2007年采自江苏南京江浦地区白背飞虱(JP07)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药剂中,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的毒力(LC50值为0.04-0.11 mg a.i./L)最高;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啶虫脒、氟虫腈、吡蚜酮、氯噻啉、毒死蜱、氟硅菊酯等也有很高的毒力,其LC50值为0.27-4.73 mg a.i./L;其他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毒力较低,LC50值都大于11.815 mg a.i./L。其中毒力高于高毒对照药剂甲胺磷的杀虫剂有15种,高于常用药剂毒死蜱的杀虫剂有9种。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吡蚜酮、啶虫咪、氯噻啉、毒死蜱、氟虫腈、异丙威及敌敌畏可作为田间药效试验或交替轮换应用的主要候选品种。
2007年同2006年相比,年度间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吡虫啉、啶虫脒、氟虫腈等四种药剂的敏感性有明显上升;对毒死蜱、敌敌畏、丁硫克百威、速灭威等四种药剂的敏感性有明显下降,分别下降2.2、2.0、2.5、2.5倍;白背飞虱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年度间差异不明显。
在室内饲养白背飞虱19代期间以稻茎浸渍法用吡虫啉筛选了18代,其LC50从筛选前的1.246 mg a.i./L增加到筛选后的3.519 mg a.i./L,抗性上升倍数为1.82倍,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0990。抗性预报的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上升10倍所需的代数随着选择压力的上升而减少,当选择压力为90%与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295和0.0990时,抗性上升10倍分别需要5代和10代。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氯化烟碱类吡虫啉与有机磷类毒死蜱、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噻嗪酮,以及烯啶虫胺与噻嗪酮在不同配比下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毒死蜱以比例5:1混配时,共毒系数为126.1;吡虫啉和噻嗪酮分别以比例1:5、1:3混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306.8、167.8,增效作用显著;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分别以比例1:1、3:1混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38.0、127.7。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吡蚜酮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南京江浦2007年种群(JP07)的毒力及不同代次白背飞虱3龄若虫对毒死蜱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吡蚜酮对白背飞虱的毒力增加;F1代和F2代白背飞虱3龄若虫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