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代,朝鲜半岛的抗日斗争几经挫折、处于低迷。金史良就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驻扎地中国太行山,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殊死斗争。他将这一时期的亲身经历形象地记述在了自己的作品《驽马万里》中。可以说这部作品作为朝鲜人民的解放文学或者抗战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代的金俊烨则将他的学徒兵经历写在了作品《长征》中。这部作品作为1940年代重庆体验回忆录的代表作品,重现了当时朝鲜的抗日运动家们和中国国民党紧密协作、进行抗日斗争的那段历史。本论文通过整理记述19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体验的金史良的《驽马万里》和金俊烨的《长征》这两部作品中的作者们逃脱路线,比较了两位作者的逃脱动机以及“延安行”与“重庆行”的意义。另一方面,从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他们眼中中国和日本的形象。并且比较了两位作者的写作手法上的差异,从而探讨了两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的重要意义。首先,在绪论中确立了研究对象。本论文在此整理了目前对这两位作者进行的研究、对这两篇作品进行的研究、对类似的相关作品进行的研究,并陈述了选取这两篇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并且说明了研究这两部作品时采用了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在第二章,整理了金史良和金俊烨各自逃往延安和重庆的逃脱路线,探究了金俊烨和金史良的根深的逃脱动机,从而进一步探究了“延安行”和“重庆行”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代表的意义。在第三章中从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当时社会环境中,中国和日本的形象是如何在被作者认识和反映的。在第四章中则探究了这两部作品的写作手法。虽然都是回忆录型的作品,但作家的素养和专业、出身等等使得这两部作品,在叙述方面带有显著的差异。在叙述手法上,金史良显示出文学性、主观性的特点;金俊烨则因为是历史学家,显示出明显的历史性、客观性的特点。在本论文中,比较金史良和金俊烨的主观与客观的写作手法时,将作家对当时环境的感知和评价与历史性的现实进行了对照,探究两个作家的文学性写作手法和历史性写作手法时,将在作品中出现的对事物和环境的描写作为了主要对象。最后,在结论中根据以上的探究,在文学史范围内重新探讨了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文学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