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政治教化的主阵地,教育历来为各时期政府所重视。各时期政府对教育的控制也不遗余力,由于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弱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私立小学自晚清至国民政府的发展历程来看,各时期政府从意识形态控制、财政困难、民众教育需求等因素出发,对私立小学的发展基本上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其前提是不得威胁其统治地位。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私立小学进行管理,使得私立小学的发展从放任自流到纳入政府管理体制。解放前私立小学除一部分教会小学外,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外来补助很少,经费较为紧张。加之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经济受到破坏,私立小学的发展受其影响,举步维艰。解放初期新政权即已形成公立学校接管,私立学校维持改造的政策。政府出于学生就学,知识分子就业的考虑,对私立小学给予大力扶持同时,对私立小学也进行初步整顿,以使其办学符合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政府对私立小学的扶持一方面使私立小学暂时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私立小学师生对新政权的向心力,在政治上进一步向党和政府靠拢。私立小学师生的政治思想改造主要通过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运动和学习政治材料进行。私立小学经过初步改造学习上基本树立起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但私立小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1、私立小学经济问题;2、私立小学政治思想问题,“我们的政策难以贯彻”。对此,新政权在财政状况得到好转的1952年决定对全国范围内私立小学进行接收,以解决上述遗留问题。因公私性质的差异所带来的待遇、地位的不同,私立小学在各自利益驱动下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欢迎接收的力量,呈现出积极消亡的现象。由于财政压力和地方政府的实际困难,私立小学的接收并非一帆风顺。江苏地区私立小学的接收,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并未一味盲从,而是表现出一定的弹性,有着自己理性思考的一面。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日显激进,私立小学存在空间也日渐狭小,江苏省私立小学接收的压力也大大增加。最后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风暴中,江苏省私立小学最终接收完毕,私立小学暂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改革开放后方再出现。私立小学作为教育系统组成部分,与公办小学可谓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特别是在当时国家财政困难,适龄儿童大量失学的情况下,理应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较快发展。但政府出于私立小学师生生活的考虑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在经过解放初期对私立小学短暂的维持和整顿后,即决定对私立小学进行接收。此政策虽基本解决了私立小学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问题,但是私立小学作为公立教育的补充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反而政府由于在接收中采取“包下来”的政策,背负起沉重的负担,其教训今天仍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