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列的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现代散文”指的是“五·四运动”之后,也就是开始普及白话文之后的散文。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家,也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一直以来,相关译者及学者对现代散文翻译的研究都不够深入。比如到目前为止,对中国现代散文英译的研究还没有专著,对此选题进行相关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也寥寥无几,更少有人从翻译美学这个角度进行过研究。因此可以说,散文翻译的研究一直滞后于其他文学题材翻译的研究。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汉英散文的互译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翻译界甚至一度存在汉语散文不可译的观点。但是,更多的翻译学者则认为汉语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承载了中国的文化,是可译也是值得翻译的。张培基教授作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理论,尤其是翻译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翻译的中国现代散文(目前已出版的共三辑)一直是翻译界备受推崇的散文佳译,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文学以及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基础。美学是研究人对美的感受的一门学科,而翻译美学则是美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一直以来就倍受译界学者的关注。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尤为适合,因为文学本身就是美的享受、美的体验。要想以另一种文字表达出同样的意思,译者的美学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现代散文的翻译研究离不开美学,因为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换句话说,散文归根到底就是一种整体美。散文的特点决定了好的散文翻译必须是灵活地将“形”与“神”统一起来,也决定了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进行探讨。有鉴于此,笔者拟运用刘宓庆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教授翻译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辑)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将根据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美学再现和美学标准的角度,从语音、词汇、句法、文化等各个层而,对张译本中的散文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探讨,即分析张译的散文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为散文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美学视角,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证明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及其在现代散文翻译研究中的意义。希望本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