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个体公民素养萌芽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问题敏感的成员,从而使儿童成为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动力。品德与社会科作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培养的课程,在实践中却存在众多问题,研究小学品社科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其实施成效对于加强和改进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认识水平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应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和运用了三种工具即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从上海市某区的区重点、区普通、郊区学校中各随机抽取2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调查访谈,以期对品社科的课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效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除导论外,论文主体共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首先以公民教育的视野为出发点,从品社科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要求三个方面探讨品社科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公民素养培养的关系。第二部分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主要研究了品社科课程的实施状况。论文主要从教师对品社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把握状况、品社科课程的实施条件、以及教师认为影响品社科课程实施的因素三个方面调查品社科课程在该区的实施现状。对实施状况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教师对品社科教学的理解整体上是到位的,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比较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够灵活,且对于较高年级的教材内容把握力度不够。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评价方法较为单一。教师的教学反思则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思考上。2、品社科课程实施的条件还不够完善,如:缺少专职的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意识不强,这也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有效实施。3、教师认为影响品社科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3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学科知识等),二是品社科本身的特点(品社科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三是品社科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其中,一般影响因素包括学生的因素、家长的因素、学校对教师的关照、品社科的教研活动四个方面,教师认为比较弱的影响因素是校长因素、学校的文化、教师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基于小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状况的考察,对该区品社科课程的实施成效进行调查,从上海市某区的区重点、区普通和郊区薄弱学校三类学校各选取2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并从这三类学校各抽取一所学校进行观察试验,了解学生在非监督状态下的公民行为。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状况的了解,笔者随机抽取3名品社科教师对其进行电话访谈,以期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试验中得出的结论进行论证。实施成效研究发现:1、该区学生公民意识比较好,尤其是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全球意识方面表现高于其它意识,但学生的民主和法律意识同其他相比就比较薄弱。2、虽然学生的公民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在实际的行动中存在一定的知行割裂的状态,尤其是在非监督状态下的公民行为素养比较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孩子接受系统教育的第一场所,学校在孩子公民素养的培养方而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学校公民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品社科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等都可能是造成学生公民行为素养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