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问题因涉及敏感的政治决策、艰巨的技术变革和深远的全球影响,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其中碳排放是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碳排放仍为生存型排放,亟待解决的是降低碳排放增速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人口、经济、技术、城镇化和制度变迁五个方面提出了碳排放的“PATUI”影响因素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各因素的碳排放影响作用进行具体探讨,以便为我国制定合理的减排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探讨人口、经济、技术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基于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IPAT”等式,采用灵活的函数形式,运用三种模型(线性、二次和三次方程模型)考察人口、人均GDP和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发现三次方程模型最适合表征我国省域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对比分析了在我国东部、中西部省份上述社会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特征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发展建议。(2)探讨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碳排放的总体影响方向。应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方向,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将有利于实现碳减排。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中西部地区在消费模式、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现状决定了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有利于实现碳减排;而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从整个样本期来看其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但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早,并随着近年来居民消费模式的升级,城镇化发展加剧碳排放的趋势日渐清晰。(3)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城市转型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从城市发展量的扩张和质的转型两种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扩张指数和城市转型指数,用以衡量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育期,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VECM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探索了城市扩张、转型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发现在短期内,城市扩张与城市转型共同构成了碳排放的短期Granger原因,但从长期来看,两者不构成碳排放增加的原因。(4)以西部大开发为例探讨制度变迁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对西部大开发前后带来的工业碳排放影响进行剖析分解,来透视西部开发这一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实现途径,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后,经济增长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开发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引起的,而技术效应对减少工业碳排放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我国碳排放的“人口-经济-技术-城镇化-制度变迁(PATUI)”影响因素模型。本文从探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IPAT”经典等式出发,结合我国城镇化加快和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国情,构建了碳排放的“PATUI”模型。(2)应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研究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方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因果关系的判断、城市在总碳排放中地位以及城市家庭能源消费引致的碳排放等角度,但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方向方面尙不清晰?送猓捎诔钦蚧副昕赡艽嬖谀谏?影响,研究选择了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来克服这一问题。(3)从城市发展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扩张、转型指数以刻画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目前学术界对城市扩张和城市转型的研究还不成系统,许多研究往往只关注扩张和转型的某一方面,尚未形成对城市扩张和转型的整体认识。本文在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挑选人口规模扩张、地理空间扩展、经济容量增大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的指标来刻画我国城市扩张状况;选择产业结构转型、首位城市集中度下降、消费结构升级和环境需求增加四个方面的指标来描绘我国城市转型情况;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城市扩张和转型指数。(4)运用基于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Granger检验来判断城市扩张、城市转型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运用广义脉冲响应模型来判断其短期冲击作用机制。目前学术界对城市扩张、转型与碳排放之间的长短期关系的研究很少涉及,本文采用运用基于VECM的Granger因果检验对三者的长短期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并进一步运用广义脉冲响应模型来探寻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的短期冲击作用机制。(5)以西部大开发为例探讨了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目前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研究,学界鲜有涉及。本文以西部大开发为例研究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尝试从间接作用途径探讨制度变迁的环境影响,既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含有理论方法方面的创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