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因结茅立舍、弦歌不辍、人才辈出而享誉中外。当下,西南联大的当代价值不断凸显,成为研究热点。西南联大虽已解散近70年,但始终未逸出社会的视域,被不同的社会主体以不同手段和方式予以记忆,这正是社会记忆理论的关注点所在。自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概念后,记忆的“社会性”逐渐为学界认可。社会记忆、文化记忆等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热门名词,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对该领域均有涉足,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加之学界30余年来对西南联大的持续关注,使得本研究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可借鉴。文章从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视域出发,以西南联大旧址为调查点,通过参与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再辅以文献研究法,得出西南联大社会记忆的面貌。本研究认为:第一,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的八年中经历了将昆明从“空间”转变为“地方”的过程,昆明这个“地方”,留存下了许多联大师生的记忆。西南联大解散后,西南联大旧址演变为一个重要的记忆场所,承载、构建和传播西南联大记忆。第二,西南联大社会记忆的面貌主要通过记忆的内容、载体和方式呈现出来。西南联大社会记忆的内容包括:苦难记忆、革命记忆、教学与学术记忆等七个方面,这些社会记忆承载于联大校友、西南联大旧址、印刷文本、大众传媒等载体身上,通过口耳相传、纪念仪式等方式进行社会传播。第三,西南联大有多个记忆主体,与联大渊源颇深的云南师范大学(简称云师大)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云师大拥有对西南联大的集体记忆,这份集体记忆属于西南联大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集体记忆出现过断裂和脱节;其次,云师大对西南联大集体记忆的表述和内容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再次,集体记忆的内容是校方和师生通过各种渠道共同构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