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鳗(Anguilla japonica)属于降海洄游的鱼类,具有较特殊的生活史,在降海洄游期间可游过数千公里,期间不摄食;且河鳗具有能够抵抗长期饥饿的能力,甚至长达3-4年。本实验分析了人工催熟后的河鳗和饥饿两年的河鳗体内生化组成和血细胞结构的变化,旨在研究河鳗在性腺发育成熟与长期饥饿后体内营养的转化情况,为河鳗自然种质资源的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用亲鱼的培育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鳗经人工催熟与长期饥饿后其体内生物学指标与营养组成的变化人工催熟河鳗肝体比、脏体比,性指数,肌肉内水分含量,肝脏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降海洄游河鳗(P<0.0 5),而含肉率,肌肉、性腺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肌肉内粗灰分含量和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的含量(P<0.0 5),肌肉内糖原含量无显著变化(P>0.0 5);而长期饥饿河鳗肥满度、肝体比、含肉率,肌肉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性腺内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肝糖原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P<0.0 5),肌肉、肝脏内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降海洄游河鳗,肌肉内的糖原、粗灰分,肝脏内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性腺发育与长期饥饿过程中,河鳗主要利用肌肉内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且主要利用脂肪而蛋白利用很少,而肌肉内具有糖异生作用来维持糖原含量的稳定,肝脏由于可产生卵黄蛋白所以其蛋白含量降低,而糖原可转化为脂肪。性腺内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是由于卵细胞吸水而致使其相对含量降低。2、河鳗人工催熟与长期饥饿后其体内氨基酸的变化实验共检测出8种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共1 5种氨基酸。人工催熟河鳗肌肉、性腺、肝脏三大组织内氨基酸总量(T)、必需氨基酸总量(E)、非必需氨基酸总量(N)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的(P<0.0 5),但E/T无显著变化(P>0.0 5);而长期饥饿河鳗肌肉、肝脏组织内T、E、N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P<0.0 5)。表明河鳗而在饥饿胁迫下肌肉与肝脏内氨基酸均被利用,且大量利用必需氨基酸。3、河鳗人工催熟与长期饥饿后其体内脂肪酸的变化实验共检测出2 0种脂肪酸。其中包括5种S F A(饱和脂肪酸),6种M U F A(单不饱和脂肪酸),9种P U F A(多不饱和脂肪酸)。人工催熟河鳗与降海洄游河鳗相比肌肉内n-3脂肪酸总量显著降低(P<0.0 5),而n-6无显著变化(P>0.0 5),肝脏中n-6显著升高(P<0.0 5)而n-3无显著变化(P>0.0 5),性腺内n-3/n-6略有升高;长期饥饿河鳗肌肉内A R A无显著变化,肝脏内D H A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河鳗会利用大量的脂肪酸来提供能量,人工催熟后的河鳗肌肉与肝脏内n-3脂肪酸向性腺中转移,提高卵的质量;长期饥饿的河鳗会利用肌肉内脂肪维持生命活动,肌肉内A R A无显著变化具有生理意义,肝脏内D H A无显著变化,表明生物膜结构的稳定。4、河鳗人工催熟与长期饥饿后其血清生化成分与血细胞结构的变化人工催熟河鳗血清内甘油三酯、总磷、血糖含量显著高于降海洄游河鳗,总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而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淋巴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单核细胞数/白细胞总数比值低于降海洄游河鳗,而血栓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总数的比值高于降海洄游河鳗;血红细胞的细胞长径与短径的比值低于降海洄游河鳗;淋巴细胞的细胞质面积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但细胞核面积显著高于降海洄游河鳗。从图片中可观察到,人工催熟河鳗的淋巴细胞表面具有少量的突触与微绒毛,且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细胞质内的空泡较多。长期饥饿河鳗血清内总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白蛋白、血磷、血糖含量无显著变化;淋巴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白细胞的比值略高于降海洄游河鳗,单核细胞/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比值略低于降海洄游河鳗;血红细胞长径与短径的比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淋巴细胞质面积显著低于降海洄游河鳗,而细胞核面积无显著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淋巴细胞表面具有很少的突触与微绒毛,电镜下: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细胞质空泡数量很多,且红细胞内很少有线粒体。结果表明:在性腺发育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卵黄蛋白原,而卵黄蛋白原是含磷的蛋白则可能促使血磷升高;糖异生的作用可使血糖含量升高,但需利用总蛋白、胆固醇含量来提供能量,通过降低细胞的表面积来降低其代谢效力节省体内能源,并利用血细胞内细胞质(糖、蛋白、脂类)等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供其性腺发育并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