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快速城市化浪潮后,中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开发模式转向存量开发,长期以来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的建设方式和管理体系逐步显示出不足的一面。这些过度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一种强介入的方式吞噬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剥蚀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性,使得日常生活日渐疏远。以关注城市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为目的的有机更新、微更新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尤其是在存量规划时代,城市发展建设面对的是更为综合、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开发建设区和重新建设项目,诸多老城、老旧街区项目往往有着复杂的空间现状和社会问题,以及不同人群多样化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因此,由单一的物质空间改造转向更加关注社区营造、空间微更新、精细化管理、全民参与等新的城市更新来提升居住质量和环境品质,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在此形势下,日常都市主义对普通大众开放式的关注,使其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非正统的、自下而上进行的城市发展机制,被看作是一种对公共空间价值进行多维度思考的城市设计方法。而街巷作为日常公共生活最为活跃的场所之一,与城市多次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密不可分,但同时,又不乏人们作为使用者的自我意识在公共空间的中的作用和体现。以日常都市主义视角观察下的城市日常生活和街巷公共空间,虽然其中不乏诸如空间无效占用、环境脏乱差、管理难度增加等多种现状问题,但在看似杂乱、混沌、简陋的表象背后,也蕴含着充满民间智慧的经验性建造、高效性的场地使用、及时性的适用调整、目的明确的商业活动等多种旺盛的生长形式和严谨明确的内在生成逻辑,也折射出其背后空间使用者身体和精神的多方面需求与愿望。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和实际调研,从日常行为活动与空间变化入手,以北京老城街巷公共空间作为研究范围,选取鲜鱼口片区和白塔寺片区展开具体调研,对其中的空间自发更新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空间自发更新的特征表现、现象分类、参与主体、自身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街巷中自发空间的介入对街巷空间布局和街区活力带来的改变。旨在通过空间自发更新的现实表象来探讨城市日常生活中人作为空间主体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载体需满足使用者日常生活需求的使命性,来推动城市空间规划管理的弹性发展,促进城市生活及环境质量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