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迪克(Philip K.Dick,1928-1982)是美国科幻巨匠,被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称为“科幻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其著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后简称《仿生人》)延续了他对人与仿生人关系问题的一贯思考。目前,学界已对小说中的人文主义问题和移情主题进行研究,本文则从小说中暗含的后人文主义视角,分析小说对后人类时代以移情作为人区分性、优越性特征的表征和质疑。移情是指充分体验他人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能力,被人文主义用来指称“人性”,即是说,缺乏移情意味着丧失人性,没有为人的资格。因此,后人类时代,移情取代“理性”成为人类的区分性特征并奠定人类的优越性。后人文主义则意识到人类移情边界的人为性、排外性和不可靠性。贝德明顿(Neil Badmington)强调,质疑并非彻底否定,而是通过展现其内在矛盾,重新思考人与世界复杂多元的共生关系。本文从虚伪性、含混性和人为性三方面论述了《仿生人》对人类移情的表征。第一章论述人类移情的虚伪性。小说中虽然人类处处标榜自己具有仿生人所缺乏的移情能力,但主人公德卡德与妻子对彼此的关切缺乏共情,互不理解,邻居同事在交往联结中永远以自身利益优先,人类看似关注自然动物但实则对它们冷酷无情,这些行为体现了人类移情的虚伪性。第二章论述人类移情的含混性。人文主义认为移情是区分人类与其他一切(非)生命形式的边界,理应清晰、权威。然而,在仿生人被人类排除出移情客体的规范下,小说中人类男性却无法否认对女性仿生人的情感;尽管人类移情主张保护移情客体,女性仿生人成为移情客体后,人类却依然认为应将她(它)们作为机器“回收”;此外,作为移情主体的人类特障人却被剥夺人权、遭受歧视。含混性在对移情客体、主客关系以及移情主体的矛盾主张中显现。第三章论述人类移情的人为性。人文主义认为,人类移情是先天的合法存在,奠定了人类的先天优越性。然而,小说中共鸣箱中的“融合”体验、沃伊特·坎普夫测试量表确立的共情标准、以及后战争时期公众舆论下人类对动物的迷恋中,人工编织痕迹无法掩盖,揭示了移情并非“先天”而是“后天”的社会产物。《仿生人》中,赏金猎人对仿生人的追捕行动,本是一场人类对移情作为人独有属性的维护,却处处暴露出这一“人性”的内在矛盾。菲利普·迪克通过对人类移情的表征,一方面解构人类与非人类的移情边界,帮助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展现后人类时代更加丰富的人性内涵,呼唤人类回归多元复杂的有机生态系统,从而丰富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