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在经济实力还未达到全民养老的能力条件下,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社会体制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特征使得农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均落后于城市。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多、老龄化程度高以及社保体制不健全,养老问题非常严峻。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愈演愈烈的今天,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体社会的公平和发展,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休戚相关。因此构筑农村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有着深刻而紧迫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农村主要赡养力量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空巢老人由于其养老环境的特殊性,相比非空巢老人来说面临的养老压力更甚,而农村空巢老人受地区综合养老条件的限制,更是空巢老人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截止到2012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已愈5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36.8%。农村空巢老人规模的逐年增加使得其养老问题愈发凸显。在体制转换时期,农村空巢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着来自物质供养、医疗支出以及精神扶养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且农村地区社保体制不健全,社会支持力度低,空巢老人很难依靠外界帮扶和救助来安度晚年,如若处理不当,这部分老人就会处于养老保障的真空状态,引发诸多问题。通过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条件和他们能够获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探究支持主体的介入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影响因素和程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性措施,从而可以使得农村空巢老人尽快摆脱养老困境,提高个人养老质量,安度晚年。以社会支持为切入点,论文研究了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生活质量的诸多因素,围绕社会支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展开深入研究。论文在剖析现阶段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社会支持理论、代际伦理关系理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等,运用社会调查以及数理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调研地农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探寻可供其选择和获取的资源能否达到其生存和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各类社会支持形式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影响程度。最后,论文建构了多元化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社会支持体系,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