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的概念引入县域层面的评价领域,收集2007年福建省67个县级行政区的多项统计指标,构建出含有16个具体指标的经济生态位指标体系、含有9个具体指标的社会生态位指标体系、含有11个具体指标的环境生态位指标体系以及上述指标组成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生态位指标体系(共计36个具体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福建省各县(市)4种生态位的综合得分并按降序排列,定量评价了各县(市)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综合生态位在全省中的发展位次。将各县(市)的生态位综合得分作为空间属性值,运用空间统计学中的Moran’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指数等统计量探测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考察各县(市)4种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福建省各县(市)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综合生态位得分的全局Moran’I指数分别为0.1679、0.2568、0.4949、0.2291,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从Moran散点图、LISA指数等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福建省各县(市)4种生态位的空间分布具有非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1)各县(市)生态位得分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表现出空间上的二元分化,地区差异特别是山海差异比较明显,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落后山区发展不同步。在经济生态位方面,具体表现为福州-长乐、厦门-晋江两个增长极和两极连线上的沿海县(市)经济发展较好,经济生态位得分普遍高于全省均值,厦门市辖区、福州市辖区还分列全省经济生态位综合得分排名的第1和第2名;内陆山区的经济发展则较为缓慢,分布在Moran散点图“低-低”和“低-高”象限的42个县(市)中,内陆山区县就占据了30个,在LISA聚集图上还形成了以政和县为中心的显著的闽北山区经济发展“冷点”区域;社会生态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经济生态位基本相似,但内陆山区县(市)落在“冷点”区域的数量更多,占到了全省县(市)总数的46.27%,总面积超过全省面积的一半,东南沿海与内陆山区的空间二元结构更为明显;环境生态位方面,落在“热点”象限和“冷点”象限的县(市)占全部县(市)数近90%,两极分化程度最为明显,并且环境生态位的空间分化与经济、社会生态位相反,寿宁、永定两县连线西北一侧的山区县(市)自然环境状况良好,在省界最西侧还形成了一块环境生态位高水平聚集的“热点”区域,而东南一侧县(市)的环境生态位得分基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沿海的两个经济增长极附近形成了显著的环境生态位“冷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生态位的空间二元分化程度介于经济生态位和环境生态位之间,落入“热点”和“冷点”象限的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2.68%,在自然环境优越的部分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良好的几个东南沿海县(市)及经济、社会、环境三者较协调发展的闽中少数地区表现出综合生态位的高值聚集,闽东北角和最南端区域的县(市)则落入综合发展的“冷点”区域。从二元结构县(市)的数目上看,除环境生态位外,经济、社会和综合生态位落入“冷点”象限的县(市)都多于落入“热点”象限的县(市),说明福建省多数县(市)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2)多数县(市)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不能均衡协调地发展,未能很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一个县(市)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综合生态位4个方面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各县(市)4种生态位的排名情况参差不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能够较协调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仅3个。将经济、社会、环境和综合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4种生态位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尽相同,经济与环境2种生态位甚至表现出相反的空间分化模式,这也是各县(市)经济、社会、环境非均衡发展的一个表现。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统筹福建省山海、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为福建省县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