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两大课题,历来是国内外心理学家所广泛关注的热点。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和了解我国青少年(指13—18、19岁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水平、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形成机制,为预防和诊断青少年的适应障碍,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水平,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依据。研究者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将反映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环境与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质,即社会适应性作为重要的观察变量。同时,基于Bronfenbrenner生物生态模型的生态系统发展观,遴选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夫妻关系等变量作为重要共变量研究其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子研究:(1)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在青少年群体中应用的测量学分析;(2)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特点;(3)家庭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4)家庭生态系统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机制分析。选取800名青少年进行实证研究,对获得数据通过通过spss13.0和Amos7.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在青少年群体的测试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青少年总体社会适应性及不同维度和指标在性别、年级、年龄、家庭住址、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抚养方式和歧视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3)高低家庭功能组群下家庭生态系统变量的相关具有明显差异,即本研究遴选的家庭生态系统变量具有良好的代表性;(4)夫妻交流和解决冲突的方式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5)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6)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夫妻关系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效应部分通过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预测青少年社会适应性;(7)在家庭生态系统变量联合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影响机制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起着核心作用。